《历史学原来很有趣》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历史学原来很有趣》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曲水

8.8(22人评价)

 

史学原来很有趣》不同于以往的史学教材,它以授方式,将史学知娓娓道来。在中,希多德、因比、塔西佗、司迁等16位世界著名史学家,会有意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导读者思考,与行有趣的互让读松掌握史学相关知

epubooks.top站是一个下载优质电子书的网站,书籍种类非常多,每个类目下的书籍资源都非常丰富,支持kindle、epub、mobi、azw3、pdf格式下载。以及在线阅读-epub,kindle,mobi,azw3,pdf格式! 一個下載優質電子書的網站,書籍種類非常多,每個類目下的書籍資源都非常豐富,支持kindle、epub、mobi、azw3、pdf格式下載。以及在線閱讀-epub,kindle,mobi,azw3,pdf格式! ======================================================= 记得收藏本站哟!每天都会更新 资源收集不易,还请帮忙点一点,是我的动力谢谢!!!!!!!!!! 如果有什么书本站没有,你也可以在评论处留言。我会第一时间去的! 收藏本站每日更新更多书籍! 资源地址: Epub版-----网盘密码1122 MOBI版-----网盘密码1122 PDF版------网盘密码1122 TxT版------网盘密码1122 azw3版------网盘密码1122 ======================================================= 部分简介:
第一章 希罗多德导师讲《历史》 本章主要通过4个小节,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对于历史的见解和观点用现代语言生动地呈现出来,涉及希罗多德写作《历史》的目的、资料的取舍,以及历史写作的一些经典方法。对那些想要了解历史学,并想从历史学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的人大有裨益。 希罗多德 (Herodotus,约公元前484—前425),出生于小亚细亚西南海边一个古老的城市,从小就酷爱史诗。希罗多德成年后,曾积极参加推翻篡位者的斗争,因斗争失败被流放。后来篡位者的统治被推翻,他才得以回到故乡,但不久又被迫出走,从此再也没有回去过。希罗多德是古希腊作家、历史学家,他将旅行途中的见闻,以及第一波斯帝国的历史都记录下来,形成史学名著《历史》,是西方文学的奠基人,被尊称为“历史之父”。 第一节 为什么要写《历史》? 因为平时闹铃定的是礼拜一到礼拜五,所以礼拜六当李彤睡到自然醒时,已经有些晚了,她匆匆收拾一下,随手拿了一盒牛奶,出门了。 幸好礼拜六不堵车,当李彤到达教室时,人还没到齐,导师也没来。李彤一边喝牛奶,一边观察教室里的其他人,有年轻人,也有中年人,看起来除了学生,还有像自己一样的“社会人”。 这个教室好奇怪,没有讲台,黑板好像是液晶的,每个桌子还放着科技感十足的头盔,以及其他一些叫不上名的高科技产品。 看到这里,李彤有些期待,希望快点开课,好见识一下高科技课堂到底是什么样的。但是,上课时间马上就到了,怎么导师还没来呢?这不符合“导师”的作风啊。 正想着,一个高个子,长得帅帅的男生从教室后面走到了前面。“难道这就是我们的导师?”李彤那颗少女心开始欢快地跳起来。 “大家好,我是这次历史学课程的助教,大家叫我小安就行。我们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至于到底是什么样的,这里我就不多说了,大家马上就能体验到。现在,大家跟我一起把这些设备戴起来,我们一起去上课吧!” 李彤跟随助教小安一起穿戴完那些设备后,突然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广场上,周围像是古代的一些建筑,还有很多柱子,在一个大柱子下面站着一位长着大胡子的外国人,穿得很奇怪。“难道我穿越了?”李彤想。 正在这时小安来了,还有其他同学。小安解释道:“大家不要慌,这就是我们最新的教学尝试,借助现代高科技,好像回到了过去,然后通过视觉、听觉等手段来进行学习。” 当大家还在惊叹不已时,大柱子下面的那个怪人走了过来,边走边说:“欢迎你们—我远道而来的朋友,我叫希罗多德,有人称我为‘历史之父’,也有人称我为‘谎言之父’。” “啊!天啊,居然是希罗多德!”李彤听到旁边有人欣喜道。 “难道他是个名人?”李彤心想,“不过我怎么好像没听说过呢?” “朋友们,其实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讲给大家听。年轻的时候,因为不得已的原因,我只能背井离乡,到处流浪,后来我爱上了这种游历的生活,成为一个你们常说的‘旅游达人’。” 大家听到“旅游达人”一词都笑了,这个知道现代语言的古人好幽默啊,不得不说现代高科技太厉害了,居然能让古人拥有现代人的智慧! 希罗多德接着说:“我去过波斯帝国的很多地方,去过伊奥尼亚、叙利亚、意大利、西西里;穿过腓尼基去过埃及和利比亚;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去过拜占庭、马其顿。如果使用现代的地名,我基本上踏遍了西亚、北非以及欧洲。” 一位同学赞叹道:“导师,您太厉害了!您比现在那些旅游达人厉害多了。要知道两千多年前,出行基本靠腿,真不知道您是怎么做到的!” “这位同学过奖了。虽然旅途艰辛,但过程很快乐。因为我的旅游不像现代人的旅游—‘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家一问啥都不知道’,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停留一段时间,到处去看看;听说有名胜古迹,就去考察一番;对于当地的风土人情,我也不会放过;如果听到什么传说和奇闻逸事,我就收集起来。当然,对于这些资料,我不是简单地记录,还要进行考证,然后整理分析。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他们就像藏在深山中的宝贝,被我一个一个发掘出来,这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正是因为这些快乐,我忘记了旅途的艰难险阻,一直想要走下去。”希罗多德微笑道。 李彤边听边想:“我现在的工作跟希罗多德导师当年从事的事情好相似啊,也是收集材料、核查材料、分析材料、整理材料,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只是我在做这些时怎么没感受到快乐呢?” 一位长得小巧、戴着眼镜的女同学好奇道:“导师,据我所知在您之前希腊还没有真正的历史著作,那时大家通常写的都是诗歌,然后伴随着竖琴吟唱,就像《荷马史诗》那样。您怎么想到要把收集的材料进行考证、分析,最后变成一本历史著作的呢?” 希罗多德导师捋了捋自己的长胡子,说道:“我曾经读过著名‘记事家’赫卡泰欧斯写的《大地环行》,这本书主要讲了赫卡泰欧斯游历时的见闻,非常有趣。他在书中说‘我只记录我认为最真实的东西’,这句话对我产生了重大影响,让我明白原来书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很认同他的说法,那时就立志将自己游历中的见闻也真实地记录下来。”(如图1-1所示) 图1-1 希罗多德的历史观 “后来,我来到雅典,也就是我们现在站着的这片土地。”希罗多德导师环顾四周,声音中有些遗憾,“当时这里非常繁荣,简直就是希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海上交通枢纽啊。当时,也是在这个广场上,我当众朗读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我所见到、听到的趣事。” “也是在这里,我结识了雅典‘第一公民’伯利克里,还有戏剧家索福克里斯,以及其他社会精英;我了解到雅典的民主政治,了解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耳闻目睹了小小的希腊城邦击败庞大波斯帝国的侵略事件,这让我很好奇,于是我就反思:波斯人是怎样兴起,又是如何对外扩张的?为什么希腊人会跟波斯人产生冲突?为什么只有几万人的雅典能击败兵力数倍于自己的波斯大军?” 希罗多德导师有些激动地说:“在考察这些时,我发现不管是希腊人、波斯人还是埃及人、印度人,他们都创造了伟大的成就;在创造这些伟大成就的过程中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特别是希腊人和波斯人之间发生战争的原因,以及能够以少胜多的原因,对后人有极强的警示作用。我不希望这些过去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泯灭,不希望这些可贵的经验就这样被浪费,我希望他们能一直流传下去,对后人有所帮助。我认为国家的兴亡和人事的成败都是有规律的,都是有迹可循的。所以,我下定决心,要写出一部不同于以往的历史著作。”(如图1-2所示) 图1-2 历史是有规律的 大家不禁纷纷鼓掌,一位同学赞道:“导师,您知道吗?您这种用历史事实来垂训后人的做法,对后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啊。” “这个我当时没有想到,不过我想不管写什么书都要对其他人有所帮助,这样才能让别人多有收获。” 听到这里李彤很惭愧,难怪自己写不出好文章,看来是自己的写作目的太“低俗”了,自己只是为了博人眼球而写作,根本就没有想到写作还有更高尚的目的,看来刘记说得没错,自己真得好好想想了! 正在李彤沉思时,希罗多德导师走到她面前,轻声问道:“这位同学,你是不是想说点什么?” 李彤赶紧拉回思绪,激动地看着希罗多德导师,真诚地说:“导师,谢谢您!” “如果我的知识,还对你们有所帮助,那是我最大的荣幸,我也谢谢你们,让我这个孤独了几千年的老人又迎来人生的‘第二春’。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希波战争中希腊城邦能够以少胜多的原因吧!” 第二节 小小希腊凭借什么战胜了庞大的波斯帝国? “你们有谁读过我写的《历史》?”希罗多德导师问道。 有几个同学说自己读过,还有一部分同学说自己只读了一部分,李彤心虚得赶紧往后挪了挪,希罗多德导师看到后笑了起来:“大家不要有心理负担,我只是想问问你们在阅读《历史》时有什么疑问。” 一位胖胖的男生回应道:“导师,我有点不太明白,您为什么在讲述战争时还要探索大量的自然事物,比如埃及土地、河流、气候形成的原因。这样削弱了文章的可读性,我觉得如果直接写战争的故事会更加精彩。” “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很好,其实我那样写有我的苦心。”希罗多德导师将两只手背在身后,开始在广场上踱起步来:“读过《历史》这本书的应该都知道,我的每一个历史故事都不是简单的记录,我通常会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都交代清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追寻到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像你们所说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只有找出背后真正的原因,才能找到规律,才能对后世所有警示。” “原来如此!看来导师真是用心良苦啊,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放弃文章的流畅性,这点真得好好学习。”李彤心想,自己有时就是为了追求文章的连续性和可读性,不惜舍弃一些必要的原因交代。(如图1-3所示) 图1-3 为什么插入自然事物 希罗多德导师接着问道:“大家觉得为什么以雅典、斯巴达为首的希腊人会跟波斯人发生战争呢?” “导师,同一件事,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看法。这要看从谁的角度去看。”之前那个戴眼镜的女生(以后称呼为“眼镜妹”)答道。 “是的,”希罗多德导师一边点头一边说,“对波斯史家来说,开始不过是大家你来我往抢女人,但是后来因为海伦发生了战争,摧毁了特洛伊就是希腊人的不对了,于是希腊人就成了波斯人的敌人,是不是觉得有些可笑?” “从腓尼基人的角度来看,他们把伊奥带到埃及根本不是什么抢劫,而是因为伊奥跟船长私通,怀孕了,不敢回去,她是自愿随船离开的。”希罗多德导师接着说,“当然,从我们希腊人的角度来看,说法又不同,是赫拉将伊奥赶到埃及,宙斯将欧罗巴送到克里特,海伦是特洛伊故事中的女主角。同样的事,为什么不同地方的人会有不同说法呢?” “因为传统和习俗不同。”一位男生说道。 “非常正确!因为亚洲人根本不在乎几个女人,所以同样是抢女人事件,波斯人和希腊人的看法就截然不同,这样的不同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对不同的民族来说,因为传统和习俗不同,对于正义的标准也很难达成一个统一的观点,从而引发各种矛盾。”希罗多德导师解释道。 一位女生接道:“导师您通过多角度、多方面的描写,让我们明白了希腊与波斯之间的冲突归根结底是习俗的冲突,也是两种文明的冲突。” “这位同学总结得非常好,我很欣慰。”希罗多德导师称赞道,“其实很多冲突都是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不仅希腊和波斯的战争,还有很多其他战争也是这样,这点我们就不再多说了。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希腊能够以少胜多的背后原因是什么。这点还要先从二者的政治制度说起。” “我们知道波斯的僭主政治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年米底人发动暴动推翻了亚述人的统治,获得了自由,其他民族也相继获得了自由。不过,好景不长,米底各部落开始了相互斗争。你们看,自由不但没有带来秩序,还带来了不义和混乱。在混乱中,代奥凯斯乘机当上了国王。他很聪明,也知道约束自己,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神,变成城邦中法律和习俗的制定者,使得城内充满了秩序和规范。但是当第一位真正的君主—居鲁士统治时,就开始破坏一些习俗。因为一句话,居鲁士就将本应被烧死的另一位僭主从火中救出。后来随着波斯帝国不断扩张,居鲁士将波斯人对自然元素的敬畏这一传统习俗也丢掉了。” 希罗多德导师接着说:“居鲁士的儿子冈比西斯当了僭主后,更为肆意地破坏习俗。他攻下埃及后,不顾当地习俗将埃及法老阿玛西斯的尸体挖出鞭打,并用波斯的神火将阿玛西斯的尸体烧掉。要知道,木乃伊在埃及是神一样的存在,并且埃及人认为火是活的野兽,神怎么能让野兽给吃掉?但是波斯人却觉得不能把一个人的尸体给神!可以说,冈比西斯的命令违背了两个民族的传统习俗。之后,冈比西斯变得更加狂妄和疯魔,他不断地破坏和颠倒各种习俗,不过他依然坚守了不能说谎这个最为核心的习俗。” “但是,他的继任者‘七人帮’中的大流士却认为不说谎这一习俗已经不再重要,他觉得必要的时候是可以说谎的。后来大流士的儿子薛西斯成为僭主后,更加狂妄,为了自己的私欲要去征服希腊。这就是波斯的僭主政治,大家觉得这样的制度有什么弊端呢?”希罗多德导师问道。 “我觉得这种制度完全依赖于个人,如果僭主的各方面好还行,如果碰上不好的,将是整个国家的不幸。”一个同学说道。 另一个同学说:“当一个人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且没有法律和习俗的制约,就可能做出破坏习俗的事情。” 希罗多德导师点头道:“是的,政治生活恰当的界限和范围是由习俗规定的,如果政治运作超过习俗的边界,那么政治就变得没有根基。每一个文明要想在政治领域生存,就需要将自然和习俗结合成人的生活方式,这里自然和习俗是共同发挥作用的。僭主政治下的波斯因为僭主一次次越过习俗的界限,最后只剩下纯粹的自然力量,这样的统治是根本行不通的,也是没有根基的。虽然在形式上看似统一,但内部却已分崩离析,尤其像波斯这样的多民族国家,根本没有凝聚力,怎么可能长久存在?最后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听了希罗多德导师的分析,大家纷纷点头称是。有一名学生问道:“导师,就我所知希腊当时的政治虽然有共同的习俗,但是各城邦也处在分散的状态下啊,他们怎么就团结起来了呢?” “因为战争!”另一个同学道,“当时我们国家的国共两党,不也因为日本的侵略而联合起来了吗?” “是的,共同的习俗只提供了团结起来的可能性,但战争却带来了团结的契机。当时波斯帝国的军队规模远远超过希腊政治联合体,看起来屈服于波斯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希腊人没这样做,而是选择勇敢地战斗,这又是为什么呢?”希罗多德导师问道。 “因为这场战争的输赢决定了谁将奴役谁。我们来听听斯巴达人是怎样拒绝波斯人的劝降,就明白了:‘你知道做奴隶的滋味,但是你却从来没尝过自由的滋味,你根本不知道自由有多美。如果,你也尝过自由的滋味,你就会劝我不仅要用矛头还要用斧子去为它战斗了。’” “其实希腊和波斯的战争,也是雅典民主政治与波斯僭主政治之间的斗争。雅典之所以能击败庞大的波斯帝国,主要是因为雅典的民主和自由激励着希腊人,让他们无所畏惧,为自由而奋战!当然,不可否认,还有一些偶然因素导致了希腊人的胜利,可能这也是天命使然吧!”(如图1-4所示) 图1-4 希腊和波斯的战争 一位同学马上反击道:“导师,对于您说的‘天命’我不认同,我觉得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古至今,没有一个国家能永远强大,再强大的国家都会盛极而衰,最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既然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而人又具有共性和个性,那么历史肯定也具有必然和偶然的特性,历史学也具有一致性和分歧性。因为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人,是历史事件中每个人的内心活动,这是极其复杂的,不是简单几个词语就能概括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必然的,所以这位同学我不想就这个问题跟你争论,我们各自保留自己的看法吧。下面,我想跟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在《历史》写作中是怎么获得史料,又是如何取舍的。” 第三节 怎样获得史料,又如何取舍? “导师,您不是通过游历获得史料的吗?”一名同学问道。 希罗多德导师抬头看了看远方蔚蓝的天空,好像又回忆起那段游历的时光,语气轻快地说:“那只是其中的一种途径,还有一些其他的途径。虽然你们现代获得史料的途径非常多,也非常便捷,但我觉得我那一套老方法对你们研究历史也还有一点作用,所以我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听到导师说得这样真诚,一些思想还在开小差的同学赶紧拉回了思绪,开始认真听导师的课。 “第一种是文献史料。我的《历史》中引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的。你们应该知道,我那个时代历史记忆刚从口传历史上升到文字记载不久,书籍还是很少的,所以文献史料也有限,能找到的文献史料不过是一些文学作品(像《荷马史诗》、一些散文纪实等)、神谕等宗教档案(大多来自德尔菲神庙,包括希腊本土神庙,还有蛮族神托所的神谕)、异族人的年代记等官方文献。幸好我是你们口中的‘富二代’,才能接触到这些,如果是个穷小子,可能我也没有机会在这里给你们上课了。” “第二种是考古史料,包括一些碑铭、纪念物及我在游历中的所见所闻。我在游历中收集了一些地方的民情风俗、传说、旧闻,虽然资料不是很多,但这些经历对我的人生观、历史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没有那些游历上的经历,我也不会是现在的我。” “我用得最多的是第三种,就是口述史料。不管别人告诉我什么,甚至有的我也不信,但是我都会把它记录下来,可以说是‘有闻必录’。这些口述史料,大部分是我所要记录地区居民的实地采访,有不少口述者是希波战争的参与者。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详细去考察当地的人情地貌和风俗习惯,并探访当地的居民,尤其那些知识渊博的祭司我更不会放过,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把知道的故事都告诉我。”(如图1-5所示) 图1-5 史料的来源 “所以,导师您在您的作品中声明‘我的责任就是记录人们所说的一切,尽管有的我自己都不相信是真实的。我的这个声明适用于我著作的全部’。” 希罗多德导师有些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一名同学不解道:“导师,据我所知在您当时的时代文字早已成熟,并且也有了不少文字记载,既然口述史料那么不靠谱,您为什么还要大量使用口述史料呢?” “这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实地搜集资料还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当时希腊文字已经成熟,并且有了学校,但书籍还是很罕见的,而且都是手抄本,只在少数人手中流传。后来虽然出现了可销售的书,但大多数人只能在学校接触到文字材料的机会,或者到公共场所听演讲。真羡慕你们这个时代,有互联网,想要获得什么材料都很容易。” “当然,这只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战争也是有一定实效的。我着手写希波战争时,战争刚结束不久,很多亲历战争的人还活着,对战争记忆犹新,所以找他们来讲述这个历史相对来说更方便一些。此外,还有我这个希腊人对口述历史的偏爱吧,你们也知道《荷马史诗》和《大地环行》对我有很大的影响。” “原来客观如导师您也有自己的感情偏好!”一位女同学不禁说道。 “这是当然。所以这也是口述史料的弊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在叙述时会无意识地加入自己的一些感情,最后导致自己所说的偏离了事实,这也是无法避免的。”希罗多德导师道。 “是的,记得我读过梁启超后来在检讨自己多年前所写的《戊戌政变记》时说,自己当年写这本书时非常气愤,因为有很多感情在里面,所以有的事实被夸大了,这样歪曲了事实的资料是不能当作信史的。所以说,即使是亲历者所说的也不一定就是客观事实。”一位戴眼镜的男同学说道。 希罗多德导师点头称赞:“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对。所以,历史不是一些事件的简单相加,而是充满了当事人复杂感受的矛盾集合体,没有谁能够拥有上帝的视角,不受任何影响地去看待那些事件,就连具有专业素养的历史学家都不能摆脱这些影响,更何况那些非专业的参与历史的讲述者?所以我们对史料要学会取舍。” “为了让我的叙述更加客观,我会博采众说。即便是同一件事,我也会采访不同立场的人,将他们不同的说法都记录下来,所以你们在读《历史》时会经常看到‘希腊人是这样说的’‘波斯人却有另外的说法’‘有人这样说’‘还有人那样说’等。然后,我会把这些记录放在一起相互参证,分析出哪些是没有疑义的,哪些是可能的,哪些是不可能的,哪些是有争议、需要暂时存疑的。” “当然,对于有的材料,我还要运用逻辑推理去分析。对于一些可疑的材料,我通常将它们记录下来,并且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去实地进行考察。比如,我听到有人说阿拉伯有一种带翼的蛇,为了验证这个说法到底是真是假,我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到阿拉伯当地进行了核实。” “导师,您的这种求真精神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李彤不禁赞叹道,“有一次,我觉得采访对象说的数据不对,以为自己记错了,就重听了一遍采访记录,确认没有记错,于是就这样写了。新闻发出去之后,才知道是采访对象当时说错了。因为这件事我受到了批评,当时还觉得自己挺委屈,现在想来确实是我没做好,如果我有您这样求真的精神,直接打电话跟采访对象核实一下,就不会犯错误了。” 希罗多德导师微笑着说:“谢谢您的称赞,只是即便这样,还有人说我是‘谎言之父’啊!”他的笑容有些苦涩。 “导师,每一个时代的历史都有不同的意义,不可避免地有时代的烙印,也有那个时代无法逾越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用现代的观点去评价那时的您。在您的时代,人们觉得功绩只有被称颂才能永存,那时人们觉得好的故事是要吸引人的,所以更多关注的是人文主义,对于准确度就没那么多的要求,这不是您的错,是被那个时代限制了。再说您讲述别人告诉您的所见所闻,这就是真实的!至于讲述的人可能因为记忆的偏差,所说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这也是存在的,您不要耿耿于怀。”之前那位看起来很博学的戴眼镜男生(以后称呼为“眼镜兄”)慷慨道。 “谢谢,谢谢你们的理解!”希罗多德导师的声音有些颤抖,“没想到你们不但没有计较我的错误,还来安慰我,这让我很感动。我决定把自己总结的一些历史叙述技巧,全都告诉你们。” 第四节 历史叙述的窍门 同学们听到希罗多德导师的这句话都惊呆了,没想到导师这样的伟人也很在乎后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且还要将自己的叙述窍门倾囊相授,这太让人感动了。 “我的朋友,首先提醒大家一下,在我生活的时代,‘写作’这个词是包含在‘叙述’里面的,一个作者只有将自己‘写’的东西讲给大家听后,才算完成了‘写作’的任务。当年我就是在这个广场上,将《历史》朗读给聚集在这里的人听的。为了引起大家的兴趣,有时需要直接与听众交流,所以通常是在大故事中套用小故事。我的《历史》中有很多线索,随便把某一段拆开,都是可以随意讲述的客体。对于同一件事,我通常会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目的去解读,因为这种方式符合当时的社会习惯,广受欢迎!不过,你们今天可能觉得这样的叙述方式有点乱,觉得一件事还没讲完就插入另外一件事,有时候还会在‘插话中插话’,并且插得挺长,估计不太符合你们的阅读习惯!” 下面有几个人点了点头,看来他们都读过导师的著作了。一个同学说:“我读的时候是先略掉那些‘插话’,直接把一个故事看完,然后再回过头来看‘插话’的。不过,导师您的故事都很吸引人,里面每一个人物形象都非常生动鲜明。” 另一位同学接过话来,说:“是的。导师描绘的那场关于梭伦和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的对话让我印象深刻,里面将吕底亚国王的鼠目寸光与卢梭的聪颖贤达描绘得栩栩如生,并且还将这两个人放在一起对照,让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 “导师,您放弃了神话的形式,直接用叙述的手段来描述人类的历史事件,特别是战争和政治动荡的社会原因,这真是超越了前人啊,从此您的这种历史叙述方法被当成史学家的一个传统了!”一位同学称赞道。 “哈哈,说得我都不好意思了,不过我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也是模仿和借鉴了前人。我从小就非常喜欢《荷马史诗》,受它的影响,我书中的语言、形式、情节结构还有叙事手法,都带有浓重的‘荷马风’。你们想要写出好的历史作品,也要多读前人的著作,尤其是经典的,你们喜欢的那些著作,这样潜移默化,慢慢你也就有了他的风格。当然,还要结合自己的创新!” 希罗多德导师又道:“在《历史》的写作中,我用正叙的方法描写了希波战争,里面有时也会运用一下倒叙,这个用得不是很多,用得最多的是插叙。我通常在叙述一个历史事件时用插叙的方法来描写当地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经济生活、名胜古迹、宗教信仰等。当然,在插入的时候,我会寻找一个最适合的地方,不去破坏作品整体的美感。这样做主要是对希波战争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不让自己的《历史》变成一本枯燥的编年史,而是力争将它写成一部能吸引人的读物。” 希罗多德导师接着说:“在叙述这些故事时,除了顺叙、倒叙、插叙的叙述方法,我的书中还涉及多样化的题材。因为写作时史料来源丰富,上一节我介绍过主要是文献、考古、口述三类,不同的史料来源造就了多样的题材,比如神话传说、家族谱系、人种志、地理描述等。对于神话,我持有不予评价的‘客观中立’立场;对于不同的人种,我主要从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入手,有时还会介绍其宗教、婚姻、教育、地位等信息;对于地理描写,我是将自己所获得的信息都写上了。”(如图1-6所示) 图1-6 历史的写作手法 “所以,导师您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宏伟、立体的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活画卷啊,简直就是古代社会的小‘百科全书’!”一位女同学赞叹道,夸得希罗多德导师也开心地笑了。 “导师,虽然我们研究历史是要追求真相,但历史事件是无法重现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离我们越来越远,这时只能依赖一些证据来帮我们讲故事,比如您著作里运用的那些亲历者的回忆,或那时的一些文献资料等,但这些证据通常都是不完全或者碎片化的,您是怎样将它们拼接起来的呢?”“眼镜兄”问道。 “天啊,这个问题感觉好专业!看来我跟人家差得不是一星半点,而是整整一条银河系啊,再不读书我就跟不上了!”李彤心想,“唉,回去要好好恶补历史知识了!” “同学们,历史学家会尽量多地寻找一些可信资料,然后将这些碎片拼接起来。对于碎片间的缝隙,只能靠看似合理的解释,或者与已知事实相符合的推理来填补了。不过,我们也不能100%确定这是否正确复制了过去。历史,它不仅仅是过去所发生事件的集合,还是作者对历史事实的解释,所以你们要心胸开阔,能接受不同的意见。但是你们还要学会独立思考,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 希罗多德导师一一看过大家,然后有些忧伤地说:“我的朋友们,愉快的时间总是很短暂,我们到了要分别的时候,真的舍不得你们!不过,还是再见吧!” 同学们都还没来得及说“再见”,希罗多德导师就消失在大家的视线中,当大家摘下头盔时,头脑中还是一片茫然。 小安助教走到教室前面,笑着问道:“大家觉得这样的课怎么样?”同学们纷纷点头,说感觉太神奇了。小安助教怪笑道:“那么,请大家回去后将自己的上课体验写出来发给我吧。记住,只有认真写下自己感受的人,才有机会听下一节课!” 第二章 汤因比导师讲《历史研究》 本章主要通过4个小节,从汤因比对以往历史研究的缺陷开始讲起,引入文明,然后介绍文明的起源、生长、衰落、解体、死亡五个过程,再介绍汤因比导师的一种标准文明模式:希腊—中国模式。最后介绍了汤因比导师的“大历史”宏观叙述手法,方便大家阅读历史著作,对于想要写历史的同学,也可以学习借鉴。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 (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4月14日—1975年10月22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出生于历史学研究世家,从小就热爱历史。曾供职于英国外交部,出席过巴黎和平会议,在希土战争期间当过记者,还担任过伦敦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研究部主任。1929年和1967年他来华访问,对中国文化给予极高的评价。 他从1927年开始写《历史研究》,直至1961年才写完。《历史研究》共12册,主要讲述了世界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被誉为“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因其眼光独到,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第一节 以往历史研究的缺陷 为了争取到第2次上课的名额,李彤从A大回去后就开始认真写自己的上课感受,检查无误后才发给小安助教。当得知自己获得第2次上课的名额后,她的心才算落地。开心之余,李彤还向小安助教请教,像自己这样对历史知之甚少的人应该读哪些书才能提高。根据小安助教的推荐,她赶紧买了一些书籍准备恶补,争取下次上课不再像个白痴。 礼拜一,李彤跟师傅一起出去采访,回来后李彤就开始构思稿件。在构思时,李彤想起了希罗多德导师说过的“写作目的”,于是就将自己的目的写了下来;还想起了导师讲的,即便同一事件也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于是将这次采访所涉及的各方都写了下来,然后将他们的不同观点也记录整理下来;最后,自己的看法是什么呢?李彤看到这些杂乱的看法,有些迷糊了。 不过不能什么看法都没有就把稿子交上去啊,要不又会被师傅批评读书少没见识了,李彤只能硬着头皮写了一点自己的看法,然后将采访稿交给了刘记。刘记看完后,用手指敲着桌面说:“不错,比上次提高了一点,但是对于观点的提炼还是有待提高,继续努力!” 从刘记办公室出来后,李彤努努嘴,给自己打气道:“早晚有一天,我要让你无话可说!” 越是有所期盼,时间过得越慢。李彤感觉好像都过了一年,才等到第二次上课。这一次,李彤早早就赶到了教室,没想到很多人已经到了,大家正聚在一起讨论呢。 来上这节课的,除了一小部分学生,大多是各行各业的历史学爱好者。那个“眼镜兄”就是个历史学爱好者,已经研究很多年了;那个“眼镜妹”是个写历史小说的,对一些历史故事也是如数家珍;还有那个学生,是历史系的高才生…… 李彤默默地走开了,跟他们一比自己就是一个“历史渣渣”啊。不过幸好,现在她开始对历史学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嘛。 戴上头盔,李彤心里想:“今天的导师会是谁呢?” 睁开眼睛的时候,李彤发现自己好像在一个书房,四周都是书,并且都是外国文字。 “欢迎大家的到来!”略带磁性的声音响起,一位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口袋上还放着白手绢的外国帅大叔从沙发上站了起来,沙发背上绣的是中国的牡丹。 “能再次见到东方面孔,我很开心!我叫汤因比,是英国人,曾经到中国做过研究,记得当时火车还在山海关停了很久。我很喜欢中国,这个稍后再说,我们还是先谈正题—关于历史学的一些问题。” 汤因比导师走到大家面前,问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以往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存在什么问题?” “眼镜兄”抢着回答道:“导师,您在《历史研究》的开篇就指出,以前的历史研究只是将民族国家作为一般的研究范围,这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 “是啊,以往的历史学家进行历史研究时,常常以某一个国家为中心,把人类历史分散成国别史,明显呈现出一种以自己为圆心向外发散的研究方式。之所以反对这种研究方式,是因为我发现,如果按照老一套的方法去研究历史,在欧洲根本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立说明自己的历史问题。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再发生,我认为只有将那些历史现象放到一个更加广阔的范围—文明中去比较和考察,才能解释清楚那些历史现象。”汤因比导师说道。(如图2-1所示) 图2-1 以往历史研究与汤因比历史研究的对比 “文明是什么?文明就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一群人,它不只包括一个国家,可能同时会包括同样类型的好几个国家。我们知道,文明本身又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其中文化是文明社会的精髓。” “每一个文明也跟生物体一样,经历起源、生长、衰落、解体和死亡五个发展阶段。文明和文明之间就像生命体的延续,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每一个从旧文明中成长起来的新文明,都会比旧文明有所进步。每一个文明或是‘母体’,或是‘子体’,或者既是母体又是子体。” 汤因比导师接着说:“可能有人不解,我们为什么要从更大的范围,要从整体上去研究历史。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可以轻易地从地球的一端到达另一端,可以说已经消除了空间上的距离,但人类并没有在精神和政治上达到同样的状态,战争还在继续,各地纷争不断。我自己就曾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亲眼看到了战争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巨大破坏。我觉得人类的互相残杀正在将人类推向自我毁灭的危险境地。现在,人类已经有了终结人类历史甚至全部生命的力量,如果我们还不觉醒,还不调整方向,必将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汤因比导师的声音不知不觉间高昂起来:“为了让人类得以继续,我们必须要实现政治和精神上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相互熟识,从先熟悉彼此的历史开始。所以我的《历史研究》打破了以往以一个国家为研究对象的传统,以更广泛的文明为研究单位。” “我把过去6000年的人类历史,划分成21个成熟的文明,其中埃及、苏美尔、米诺斯、古代中国、安第斯、玛雅这6个是直接从原始社会产生的第一代文明;赫梯、巴比伦、古代印度、希腊、伊朗、叙利亚、阿拉伯、中国、印度、朝鲜、西方、拜占庭、俄罗斯、墨西哥、育加丹这15个是从第一代文明派生出来的文明;还有5个文明—波利尼西亚、爱斯基摩、游牧、斯巴达和奥斯曼尚未成熟就中途夭折停滞了。” 一位同学接着说:“您摒弃了以往的‘欧洲中心论’,没有对西方文明及其历史给予过分的突出,也对欧洲以外的文明,比如东方文明等进行了介绍,这是一种‘全球化’的观点。” 汤因比导师微笑道:“我们要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思想,摆脱自己的文明就比别人家文明优越的偏见,只有这样才能用更加宽广的视野去看待历史和各个文明,才能看到更多的问题。” 汤因比导师的这句话,在李彤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浪,“是啊,我就是太‘以自我为中心’了,总是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一个人这样很容易形成‘自我膨胀’,一个民族这样又会带来什么危害呢?老祖宗说过‘骄兵必败’,看来是非常有道理的。” 第二节 文明的发展规律 “同学们,前面我说了研究历史要以文明为基本单位,但是你们知道文明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吗?为什么有的文明已经消失了,但是有的文明却还焕发勃勃生机呢?”汤因比导师问道。 环顾一周看到没有人回答,汤因比导师接着说:“想要揭示文明的起源,我们先要了解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的本质区别。在原始社会,人们模仿的是过去,是已故的祖先,所以传统习惯占统治地位,这代表着一种静止的文化,所以社会停滞不前;但是在文明社会,人们的模仿对象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那些已故祖先,而是那些富有创造性的人,也就是模仿的是未来,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所以文明起源的性质,是从静止状态到活动状态的过渡。那么,文明到底起源于什么呢?” 有一名同学答道:“文明起源于种族!” 另一名同学答道:“不对,起源于地理!”

发表评论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