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书馆遇见南怀瑾》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在图书馆遇见南怀瑾》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作者: 榼藤子

 

内容简介:

 

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经久不衰的国学经典中,有太多指导现实的人生哲理和经世哲学,青少年如何从中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了悟人生真谛?

 

当代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在《在图书馆遇见南怀瑾》中进行了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解读。用通俗浅显、幽默风趣的小故事阐释了复杂深奥的智慧和哲理,让青少年在轻松阅读中领略生活艺术、人生真谛。做人准则、为人心态、说话技巧、交友态度……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之道同一情理,揭示了亘古不变的永恒准则。

 

《在图书馆遇见南怀瑾》汇集了南怀瑾大师对于《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周易》以及禅理的讲解,涵盖了国学的思想精粹。书中的智慧值得青少年受用一生!


一個下載優質電子書的網站,書籍種類非常多,每個類目下的書籍資源都非常豐富,支持kindle、epub、mobi、azw3、pdf格式下載。以及在線閱讀-epub,kindle,mobi,azw3,pdf格式! ======================================================= 记得收藏本站哟!每天都会更新 资源收集不易,还请帮忙点一点,是我的动力谢谢!!!!!!!!!! 如果有什么书本站没有,你也可以在评论处留言。我会第一时间去的! 收藏本站每日更新更多书籍! 资源地址: Epub版-----网盘密码1122 MOBI版-----网盘密码1122 PDF版------网盘密码1122 TxT版------网盘密码1122 azw3版------网盘密码1122 ======================================================= 部分简介:

四海之内皆兄弟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论语·颜渊》 一个人之所以会偶感寂寞,多半是因为内心苦闷,苦于没有人了解自己,甚至没有一个能倾诉的对象,总觉得别人都不能了解自己的心。其实,每个人生活在世上必定会有一位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我们不用忧患这个人在哪里,终究他会出现的,不在此时就在彼时,不在此地就在彼地。 司马牛神情很忧伤地说:“唉,别人都有兄弟,就我没有。” 子夏听了以后就说:“我听说一个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一个君子受他人敬重,懂得尊重别人,没有做什么不符合礼仪的事情,那么四海之内皆是兄弟。这样的人害怕没有人喜欢自己、了解自己吗?” 子夏是安慰他同学司马牛放宽心,只要你自己是一个君子,何患四海之内无人懂你呢。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 有一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 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 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 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 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子期不在对谁弹?这是对知音的叩问,我们能感受到那种无限哀伤的情愫。四海之内皆兄弟,即使没有血缘,也可以成为生死至交的知音。 现在的青少年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不能享受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如果能够广交朋友,觅得一二知音,那就无需遗憾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 孔子的大弟子子路有一天问他的老师说:“老师,你说齐桓公这个人不错,但是我想起了一件事。齐桓公(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是敌人,而管仲起初是辅佐公子纠的,后来公子纠被杀,管仲却没有为他殉职,反而投靠齐桓公,你说管仲能算‘仁’吗?” 孔子说:“齐桓公能够雄霸天下却不动用兵车,不靠武力,这就是管仲的贡献啊。这样的人还不算‘仁’,那什么样的算是‘仁’呢?” 提到管仲就不能不提鲍叔牙这个人,他既是管仲的知己,又是推荐管仲的人。我们看一段他们交往的故事: 春秋时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二人相知很深。每次分东西,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只是他家里穷。” 管仲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办好,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都说管仲没有才干,鲍叔牙又出来替管仲说话:“这绝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 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当兵参加战斗而三次逃跑,人们讥笑地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啊!” 后来,鲍叔牙当了齐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却为齐国另一个公子纠效力。在两位公子回国继承王位的争夺战中,管仲曾驱车拦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带。小白弯腰装死,骗过管仲,日夜驱车抢先赶回国内,继承了王位,称为齐桓公。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囚。 齐桓公登位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坚辞相国之位,他说自己的能力不能胜任相位,并且力荐管仲,在鲍叔牙看来管仲的能力远远超过自己。于是他力劝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为相。 齐桓公对鲍叔牙说:“可是他还用箭射过我呢!” 对此,鲍叔牙这样劝说齐桓公:“他那时射你,是应该的。因为他当时效力于公子纠,各为其主。这正说明了管仲的为人。” 听罢,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果如鲍叔牙所言,管仲的才华逐渐施展出来,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相信我们在看了这样一段故事后,一定会为管仲感到高兴,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但是后来有一个小插曲更加说明了真正的知己难求。 在管仲临死前,桓公问他什么人可以接替他的相位,桓公说:“你看你的老朋友鲍叔牙怎么样啊?”管仲说:“不行啊。鲍叔牙是个君子,但是他眼睛里揉不进沙子,是非黑白太过分明,不适合做宰相。” 看到这里,我们如果是鲍叔牙心里会怎么想呢?有人肯定会认为管仲太过分了,真是不像话。我推荐了你,你却在临死前还说我“坏话”!但是,真正的知己不会这样,所以后来管仲就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朋友很多,知己却不容易寻找。很多人一生都没有遇到过真正的知音,因为它寥若晨星,正因为这样,才显出知音的可贵。 青少年们一定要拥有正确的交友观,不要轻易跟人称兄道弟,因为真正的知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论语·子罕》 朋友有很多种,有泛泛之交,也有知心密友,还有合作伙伴等,孔子说,有的人和你的目标不一样,思想也差异太大,那么就没有必要在一起谋事。大家各走各的道,没有什么冲突,这样也好。切莫硬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朋友,例如你要开店做生意,而你的朋友热衷其他事情,那么就不要拉着他一起了。这是有原因的,弄不好连朋友也没得做,大家反目成仇了。 南怀瑾老师讲,这是做人做事最要注意的。讲到这种人生的经验,孔子真是圣者,实在是了不起。孔子觉得有的人你和他做同学就好,但是不一定能一起开创事业。这样的事情很多,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在创业的时候要拉上自己的好友,稍微不慎就会成为冤家,这样做真是将友谊放在一个火山口上,说不定火山爆发友情就要中止。 “可与适道,未可与立。”有些人可以共同谋事,但是没有办法共同创业。我们如果已经经历了几十个春秋,再回过来看孔子的这些话就会感到他真的是一个圣人,太了不起了。人间的道理都被他说遍了,也全被他说中了。当然这些都是要有自己的经验才能感受得到,否则只会如隔靴搔痒。 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起初很反对孟子,他觉得孟子是看不起贫苦出身的人的,于是要打倒孟子。可是后来他经历了一些事之后,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觉得圣人之言还真有道理。我们看《论语》也一样,当时不觉得他有多了不起,走过了人生的一些春秋后自然就会心生敬畏。这一点就好像自己小时候不听话一样,父母要我们好好学习,我们觉得他们很唠叨、烦人,于是不听,最终学业无成,悔恨终生。到这个时候才体会到父母言论的正确,也才体会到他们的良苦用心。但是此时悔恨已经晚了,只好用来教育自己的下一代。但是他们能不能听还是另外一码事,你用自己血的教训来对他们谆谆教诲,人家未必领情,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可与立,未可与权。”有些人可以共同创业,但不能给他权力,无法和他共享权力。这在历史上很多故事中可以看到,有些人学问、道德都不错,做别人的部下很好,但是一旦你放大权到他的手里就坏事。 说到这些,南怀瑾老师给我们举了王安石和赞元禅师的故事。 王安石与赞元禅师交情犹如兄弟,一个出家当了和尚,一个做了宰相。王安石每个月都要写信给赞元,而赞元始终不打开来看。 有一天王安石问他能不能学道,赞元禅师说:“你只有一个条件可以学道。但有三个障碍永远去不了,只好再等一世,来生再说学道的事吧!” 王安石听了很不痛快,要他说明。赞元禅师便说:“你‘秉气刚大,世缘深’。你的气大,又热心于人世的功名事业,成功与失败,没有绝对的把握,你心里永远不会平静,哪里能够学道呢?并且你脾气大,又容易发怒。做学问,重理解,对学道来说,是‘所知障’,你有这三个大毛病,怎么可以学道?不过,不大重视名利,而且生活习惯很淡泊,很像一个苦行僧,只有这一点比较近道而已。所以说你可以先研究修道的理论,等来生再说吧!” 我们看了这一段对话,再研究一下王安石的一生与宋神宗时代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便可以了解孔子所说的这三句话的分量了。朋友对于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有句话说得好:要想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只需看你跟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就可以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青少年朋友们在交友时一定要谨慎。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孔子说,有三种朋友我们和他相处会受益匪浅。第一种是他很正直,这种人就像是他的弟子子路一样,多半很有点侠气,对朋友讲义气;第二种是性格宽厚的人,这样的人多半心地善良,很仁慈,不会对人吹毛求疵,比如孔子的弟子曾子和颜回;第三种是学问很好的人,他们知识渊博,能带给你很多你学不到的智慧,他们能提升你的眼界,比如孔子的弟子冉求和子贡。 交上一个好的朋友,就像是遇到一位好老师,这是让你怡情悦性的一件美事。遇上一个理解自己、相处愉快的朋友,会让你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上面讲的是益者三友,可是孔子紧接着还告诉我们损者三友,交友也是宁缺毋滥。遇到君子,双方都有进益,皆大欢喜的场面;遇人不淑,被人拉下水或吃了哑巴亏,只好自认倒霉。那么,是不是只能被动接受,毫无预防和还击之力呢? 非也。他告诉我们三种人万不可接近,谨防上当——“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首先是友便辟,这种朋友指的是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他知道你喜欢什么,他就对你投其所好。 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人,尤其当你是他的上司,或者你对他还有点利用价值,那么你的什么话,他都会说“所言极是”;你做的任何事情,他都会说“太棒了”,其实有可能他打心眼里还瞧不起你的这一套。他从来不会对你说个“不”字,反而会顺着你的思路、接着你的话茬,称赞你,夸奖你。 这种人特别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细心体会你的心情,以免违逆了你的心意。就像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写的“变色龙”一样,他们是骑墙之草,永远都会顺风跑。你得意时他追随你,不离左右,你一旦失意,他立刻让你感受什么叫人走茶凉与世态炎凉。 如果大家稍微留心,便会发现像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比如大贪官和。他对乾隆皇帝百般逢迎,奴颜谄媚,几乎无所不用其极。他就是一个典型的“便辟”之人。 孔夫子说,和这种人交朋友,太有害! 为什么?和这种人交朋友,你会感到特别舒服、愉快,就像电视剧里的乾隆皇帝一样,明知道和贪赃枉法,却还是离不开他。 人性的一大弱点是爱听恭维话,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要讨厌那些奉承我们的人真是太难了。连伟大的人物尚且有如此感叹,平凡如你我者就更不必说了。但就是因为这样的人危害最大,所以才值得我们关注。 第二种叫友善柔。这种人是典型的“两面派”。 他们当着你的面,永远是和颜悦色,满面春风,恭维你,奉承你,就是孔子说的“巧言令色”。但是,在背后呢,会传播谣言,恶意诽谤。比如像唐朝大奸臣李林甫,他口蜜腹剑,绵里藏针,就好比是独门暗器一样,让我们防不胜防,招架不住。对这种人的招儿就是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第三种叫友便佞。便佞,指的就是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其中这个“佞”就是指口才好但不诚实、不正直,也就是所谓“假、大、空”。 这种人生就一副伶牙俐齿,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没有他不懂的道理,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气势逼人,不由得人不相信。可实际上呢,除了一张好嘴,别的什么也没有。巧舌如簧,却腹内空空,“吹牛不打草稿”的主儿,你敢和他做朋友吗?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孔子说:“一个君子你看他表面好像是很笨拙,不会说话,但是他做起事情来却很敏捷。” 所以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会过多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人家以为他很笨,这才是他过人的地方。否则你滔滔不绝地胡侃,别人却从你的话语中看透你的一切信息,你等于自己把自己的命运拱手交给他人。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人心是最复杂的东西,把心腹之言都掏出来,固然真诚可敬,但往往会触犯别人身上的逆鳞。把话说得太满,就会印证那句“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金玉良言,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 “马有失蹄,人有失言”,把话说满了往往会掐断自己的退路,就无法保证每一句话都说得滴水不漏,从而在交际场上招来误会,为自己留下隐患。 所以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说话的时候多思量一下,给自己留一条退路,这是处世中很重要的一项原则。 “说理三分”,讲的其实是一种技巧。你若有理,聪明人一点就通,不用十分,三分足够了,不必画蛇添足;碰到蠢人(或一时走进死胡同的人),你多费口舌也无用,何必执著,不妨假以时日,让他自己慢慢去悟;至于蛮汉,他本不讲理,你即使讲上十二分,也无异于是对牛弹琴——岂止是对“牛”呢,说不定是在对“虎”弹琴,弹得“老虎”上了火,“啊呜”一声要了你的小命! 人总有缺点,或多或少总有不周全的地方,他或许并不明白,你巧妙地说上几句,点到为止,确是与人为善,让他心存感激;若是穷追猛打,非要弄得人家连面子都留不住,只怕会两败俱伤。 古人讲写作时有一大诀窍,“含而不露,便是好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见风雅;下语六分,可追李杜;下语十分,晚唐之作也”。 其实这也是做人一大诀窍,做人不能太露,太露了就是“晚唐之作”,不可取。含蓄是一种大气、一种教养、一种风度,真正会做人的,总是含蓄的,总是懂得明明占理十分却只说三分,总是记着“得理也让人”。 不过,这是很难的。人性的弱点之一是“一吐为快”,何况在理儿上的,常常会不知不觉“理直气壮”起来。因此,许多人虽然有“热心肠一副”,也自认为不乏“温柔二片”,等等,却总成不了气候——常常就在这多说几句之中,将功劳一笔勾销了…… “说理三分”,实在是大智慧、大修养、大气度、大学问。现代人多半都“敏于行”却很少有人“讷于言”,大概都以为“木讷”是不够聪慧的表现吧? 青少年们一定要树立这样的价值观:只说不做,这是虚伪的表现;说到做到,这是一种美德;把做放在说的前面,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之行。



发表评论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