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学习之法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华为学习之法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华为学习之法内容简介:

华为逆势成长的“硬核”成绩单,让业界掀起向华为学习的热潮;但许多人都无意识地忽略掉了一个关键点:学习华为如何学习别人。华为30余年的成长史,就是一个不断寻找巨人肩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习史”。

《华为学习之法》是“学习华为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聚焦“华为如何学习别人”的独特视角,系统解析赋能华为的8个关键思维,透视华为持续成长的底层逻辑。

epubooks.top站是一个下载优质电子书的网站,书籍种类非常多,每个类目下的书籍资源都非常丰富,支持kindle、epub、mobi、azw3、pdf格式下载。以及在线阅读-epub,kindle,mobi,azw3,pdf格式! 一個下載優質電子書的網站,書籍種類非常多,每個類目下的書籍資源都非常豐富,支持kindle、epub、mobi、azw3、pdf格式下載。以及在線閱讀-epub,kindle,mobi,azw3,pdf格式! ======================================================= 记得收藏本站哟!每天都会更新 资源收集不易,还请帮忙点一点,是我的动力谢谢!!!!!!!!!! 如果有什么书本站没有,你也可以在评论处留言。我会第一时间去的! 收藏本站每日更新更多书籍! 资源地址: Epub版-----网盘密码1122 MOBI版-----网盘密码1122 PDF版------网盘密码1122 TxT版------网盘密码1122 azw3版------网盘密码1122 ======================================================= 部分简介:

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一直秉承坦诚开放学习的理念与西方紧密接触,尽管过程中时有波澜,但全球文明惠泽全人类的共存共荣意识早已深入人心、不可逆转。华为学习的主策略是,依靠兼收并蓄构筑华为管理体系大厦,坚定不移地向西方企业学习先进经验。

本章系统地解析了华为向西方企业学习的基本逻辑,具体如下。

首先,华为是一名“三者学生”,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顶尖的老师求解,坚定地追求目标。

其次,华为是一名“工程商人”,非常清楚自己要去哪里,深谙“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道,把西方企业传授的功夫深藏于哑铃型结构之中,在乱中求治、治中求乱的自我批判中走过30余年。

最后,更值得读者留意的是华为拜师IBM的历程。华为1998年开始邀请IBM担任公司管理变革的总设计师,发起华为史上规模最大的“管理变革”,其经验教训对后续中国企业借助外力推动管理变革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也为东西方世界的企业合作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者学生”:自始至终向西方企业学习

华为是实用主义者

华为不追求理论的完美,只追求适用于自己。正如2018年7月6日,任正非在与华为总干部部及人力资源部相关主管的沟通中所谈到的,“我对法务部的批示,不是要做世界上最好的法务部,我要的是最适配我们生产的合作者。我对财经管理部的批示,不是要做世界上最好的财经管理部,而是要屁股往下坐,要解决一些纬线管理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也有纬线问题,什么是纬线?就是要搞明白服务对象,为谁服务,首先要懂得谁”。

华为认真学习了西方企业的“术”(流程与组织),并将其装在华为的“道”(经营管理哲学)中,用自身的战略牵引组织学习,而并非将别人的东西都拿来,东施效颦,最后忘记了自己为何出发。

华为是拿来主义者

华为不追求管理原创,而是世界最大的管理学系统集成商。百年管理理论所涉及的众多经典管理方法,都可以在华为找到实践的原型。1911年,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提出科学管理原理的四个基本组成要素,其中第一个要素是把管理当成一门真正的科学。据我所知,华为是中国企业中第一个设立“首席管理科学家”头衔的公司(当前获得该头衔的人是《华为基本法》执笔人黄卫伟教授)。可见,华为真正把管理当成一门科学,而非片面地强调其艺术性的一面。

华为是虔诚学习者

自1998年拜师IBM以来,华为掀起了一场向西方企业学习管理的行动,这个行动持续了20余年。华为漫漫20余年的成长,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取到管理真经。在向西方企业取经的这20多年时间里,华为请遍了全世界范围内人们能够叫得出名字的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包括IBM、麦肯锡、埃森哲、罗兰·贝格、德勤、安永、普华永道(PwC)、毕马威(KPMG)、波士顿、合益(HAY)、美世(Mercer)……1998—2018年,华为的管理变革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超过1.4%——为管理变革单独留出一笔预算,可见任正非对管理的重视程度。华为不会让某一年的效益好坏影响管理变革决定,而是把管理变革视为常态化工作来持续推进。

管理变革推进至今,基于中华民族自带的勤劳和智慧,外加采纳西方企业的管理框架,华为形成了刚柔并济的独特管理体系。任正非曾形象地用“云雨沟”来形容它:“云”是经营环境,“雨”是管理思想,“沟”是西方企业过去100多年走过的成功道路,三者一起构成华为管理体系。天上的“云”,在内外部环境的化学作用之下,可化为“雨”,雨水落到地上,不能放任四溅,只有被引导至预先挖好的“沟”里流动,才能有效灌溉庄稼,可预期的经营之果才能生长而出。

如今,华为之所以能够在全球市场取得引人瞩目的成绩,就是因为在1998年以来的20余年中,坚持认认真真地向西方企业学习管理,真正走上了西方企业,尤其是美国企业走过的路。正如华为人的口头禅,“虽然我不行,但我知道谁行”。

灰度管理30年:乱中求治、治中求乱

华为的管理充满灰度哲学,在这30余年的管理中,华为乱中求治、治中求乱。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30年大致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10年(1987—1997年):以自己摸索、被动响应问题为主,彼时华为所走的路径与中国众多企业在飞速扩张期遇到问题时的被动救火没有本质差异。任正非曾在华为内部论坛发表文章《一江春水向东流》,他在文中回忆道:“在华为成立之初,我听任各地‘游击队长’们自由发挥。其实,我也领导不了他们。前十年几乎没有开过类似办公会的会议,总是飞到各地去,听取他们的汇报,他们说怎么办就怎么办,理解他们,支持他们;听听研发人员的发散思维、乱成一团的所谓研发,当时简直不可能有清晰的方向,我们就像玻璃窗上的苍蝇,乱碰乱撞,听到客户一点点的改进要求,就奋力找机会……更谈不上如何管财务了,我根本就不懂财务,这导致我后来没有处理好与财务的关系,他们较少被提拔,责任在我。也许是我无能、傻,才如此放权,使大家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成就了华为。我那时被称作‘甩手掌柜’,不是我甩手,而是我真不知道如何管。”华为在这期间的学习探索比较凌乱、见招拆招,而且带有较强的20世纪90年代的时代特征,所积累的学习经验对当前中国企业的借鉴意义不大,因此本书没有把其作为重点来阐述。如果读者对此感兴趣,可以参阅《华为成长之路:影响华为的22个关键事件》一书中关于华为产品定位期、市场复制期的关键事件。

第二个10年(1998—2008年):如果向别人学习也有“主航道”一说,那么向西方企业学习就是华为学习的“主航道”。在此期间,华为开始主动思考如何构建管理体系,向以IBM为首的西方企业开展系统性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华为此时基本不提美军,原因是华为自身的组织没有搭建起来、主流程还没打通。如果主干不通,末端再灵活也是一盘散沙,所以华为彼时的当务之急是抓主要矛盾,聚焦于把主干管理得清晰、标准、简洁。华为在这一阶段的学习经验将被作为重点在后文中详细阐述。

第三个10年(2009年至今):华为在这一阶段开始系统性地向军队学习组织建设,尤其是向美军学习。在2009年之后,华为的组织明显出现僵化、机关指挥一线效率低下,从某种意义上讲,出现这种情况是华为在第二个10年中向IBM学管理规范带来的副作用——把IBM的组织僵化等糟粕也一并学了过来,因此华为需要对组织的权力体系进行重构。

华为在第二个10年和第三个10年的学习都属于系统性学习,但是学习的诉求差异很大。如果说华为在第二个10年着眼于乱中求治,疏通主干,把主干的管理做得清晰、标准、简洁;那么在第三个10年,华为则着眼于治中求乱,把末端刺激得开放、灵活、敏捷。需要注意的是,正是因为在第二个10年搭建的管理体系疏导了管理中的主要矛盾,在第三个10年推动末端开放时,华为才不至于走向分崩离析,而达到了激活组织的效果。

哑铃型结构:战略资源分配有重心

驼峰,是骆驼背部隆起的山峰状的部分,内部储藏着大量脂肪,当骆驼在沙漠中长途行走、又饿又渴时,驼峰内的脂肪就会分解,变成骆驼身体急需的营养和水分。企业的学习逻辑也是如此,平时的流血流汗、刻苦训练,是为了积累战时所需的关键功力。那么华为的功力深藏何处?这就需要了解两个概念:“微笑曲线”和“哑铃型结构”。

中国台湾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于1992年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这是一条微笑嘴型的曲线,两端朝上——在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中,价值最丰厚的环节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即研发和市场,而中间的制造环节附加值最低。华为属于高科技制造业,因此其经营实践也遵循该理论。

从华为员工结构上看,50%左右的员工是研发人员,35%左右的员工是销售和服务人员,这两项的占比是85%左右,而财务、采购、生产制造、行政、IT等支撑人员合计占比15%左右。为什么后者人数这么少?因为2000年之后,华为逐步把生产、后勤服务、基础培训、工程安装、软件代码编写、调试、维护等很多中间环节外包出去,只保留一些专业管理人员。国外同行将华为的模式评价为:“设计院+营销团队”(Design House+MarketingTeam)。华为的人员结构与微笑曲线理论完全一致。不过,华为内部将这一理论称为“哑铃型结构”(两端大、中间小)。它们在本质上是同一个概念,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从华为官方发布的历年年度报告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华为的投入重心。

2020年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约10.5万人,约占公司总人数的53.4%;2020年研发费用支出1418.93亿元,约占全年销售收入的15.9%,而且该投入不是短期行为,华为坚持每年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2011—2020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7000亿元(7257.09亿元)。这样高的投入,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也是领先的。2020年12月17日,欧盟委员会发布2020年欧盟工业研发投入记分牌,这个榜单对全球各大企业2019年的研发投入做了排名,华为以167.1亿欧元的投入代表中国企业第一次攀升至全球研发投入前三强,仅次于谷歌母公司Alphabet(231.6亿欧元)和微软公司(171.5亿欧元)。在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赛道上,华为的研发投入约等于紧随其后的阿里巴巴(第26位,54.9亿欧元)、腾讯(第46位、38.7亿欧元)、百度(第66位,23.4亿欧元)、鸿海集团(第57位,27.1亿欧元)、台积电(第58位,27亿欧元)的研发投入的总和。

2020年,华为的销售与管理费用支出为1134.30亿元,约占全年销售收入的12.7%,而且该项支出近10年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2.7%~17.6%,2011—2020年,华为投入的销售与管理费用累计超过7000亿元(7330.46亿元)。

华为正是通过这一哑铃型的资源分配结构,依靠对研发的持续高投入掌握核心技术,通过扩大规模开拓市场,从而迅速地回笼资金、扩大销售以继续投入研发,由此不断形成良性的增长飞轮。

理解了华为的战略资源投入重心之后,就很容易理解其选择老师的基础逻辑。在华为成长路上,从系统性学习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两个老师:以IBM为首的西方企业和美军。这两个老师引导华为加强的恰恰就是哑铃结构的两端:研究与开发、销售与管理。有点意思的是,华为在IBM等西方企业的指导下“削足适履”“穿上美国鞋”,构建了规范化管理体系,在第三个10年却通过“解铃还须系铃人”,参照美军“一线呼唤炮火”“铁三角”等机制,花了很大力气“脱鞋”,避免组织走向内卷化。

由此可见,学习是有阶段性的,不同阶段所学习的内容与企业发展所处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有关。企业发展早期的学习普遍呈现“整体性”,华为以“小学生”的心态,全盘接受老师教的东西,强调遵从性,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企业发展后期的学习则走向“专题性”,因为管理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不太可能推倒重来,所以企业需要拆解出“特性A”“特性B”“特性C”的小专题来向别人学习。而且,此时华为已经成长为“博士生”,也有了自己的经营管理哲学,向别人学习时采用的逻辑就越来越像参加PMP[1]考试的答题逻辑——四个答案都可以,场景条件不同,答案就不同。

相信“假设”:坚定追求目标

“假设”是人类最伟大的思维方式。

没有正确的假设,就没有正确的方向;没有正确的方向,就没有正确的思想;没有正确的思想,就没有正确的理论;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战略;没有正确的战略,就没有正确的执行。

企业经营需要基于基本假设。2012年,任正非在与华为诺亚方舟[2]实验室科学家座谈时,提及了他对未来的假设:“我们假设数据流量的管道会变粗,变得像太平洋一样粗,建个诺亚方舟把我们救一救,这个假设是否准确,我们并不清楚。如果数据流量的管道真的像太平洋一样粗,也许华为押对宝了;如果只有长江、黄河那么粗,那么华为公司是不是会完蛋呢?”于企业家而言,如果“假设”得不到验证或执行不到位,就无法指出正确的战略方向,也无法锚定企业在未来的定位。这时的企业就像墙头草,随着机会左右摇摆,更谈不上坚定地向别人学习。

华为在向别人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学习的投资收益比无法计算得很清楚的情况下,敢于彻底、大气地投入,不仅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领导者更是全心投入,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要从行动上认真学习。

之所以这么坚定地投入,是因为任正非已经想明白自己未来要去哪,是“信”字在起作用:相信西方企业的管理方法,相信比自己优秀的人。唯有“信”,才会产生内驱力,才会主动靠拢,并在遇到周边的杂音时,敢于力排众议,不惜流血,“削足适履”“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坚定地把规则之墙建立起来。

很多人都听过孔子收徒“有教无类”,以为孔子非常“仁慈”,却忘记了孔子对拜入他门下的人设置了一个前提条件——对所求知识“朝思暮想”。这就是“信”的力量。因为这份坚信,华为特别想到达心目中的那个地方,所以不会计较短期内在学习上的投资收益比,敢于坚定地追求目标。华为公司董事会首席秘书江西生曾评价任正非:“任总的复杂表现在策略上,他的单纯表现在目标上。”

关于华为对目标的坚定追求,我分享两个小故事。

故事一:2011年,华为成立企业BG,以集团军的方式进入政企市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企业BG经营管理团队头脑风暴后输出的人力、组织设置等规划方案递交上去后,却被公司否决了。公司要求,必须深入剖析标杆、主要竞争对手的真实做法,要从道听途说走向系统理解竞争对手。于是,华为企业BG请教咨询公司德勤,花了几百万元咨询费来重新做方案。华为在设定目标时,不能由当事人自己拍脑袋制订计划,要么由相对独立人给出参考意见,要么请咨询公司给出第三方报告——必须真实客观地看待未来的机会、风险和战略目标。

故事二:2000年,华为在开展供应链变革项目早期,发现顾问输出的成果离预期比较远,方案无法实施,于是又找了一个实施公司重新制作方案。当时,该实施公司把价格提高了很多,颇有敲竹杠的味道。供应链体系负责人非常生气,想停止项目。任正非知道后,问这位项目负责人:“项目停下来,你能否负得起这个责任?”供应链体系负责人摇了摇头,最后还是接受了高价,继续推进该项目。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当变革走到深水期,与咨询方/合作伙伴在利益上产生冲突时,为了达成自己内心假设的那个目标,选择隐忍和克制正是任正非的厉害之处。很多公司在遇到这种情况时,都会意气用事,打退堂鼓,把项目停下来,如此一来,损失最大的并不是咨询公司或合作伙伴,而是企业自身。很多企业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还是对自己假设的战略目标不坚定,对自己未来要走的道路不自信。

发表评论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