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想做,什么都不想做》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什么都想做,什么都不想做》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副标题: 给打工人的一场心理按摩

 

作者: [英]乔希·科恩

 

内容简介:

 

我们经常把这种“不工作”的冲动视为人性构成中难堪或多余的意外。只要我达到某种明确的、客观上有用的目的,我就是一个确确实实的存在,而在心烦时闲逛,或是发明只有一小群人使用的同韵俚语,则不会证明我的存在价值。但是如果我们弄错了呢?

 

我的观点是,在认识我们是谁这一点上,“不工作”与“工作”是同样重要的。

 

在崇尚工作、谴责怠惰的大环境下,拼命工作的人却并不健康快乐,在追求优质生活品质的同时,失去了生活。

 

我们可以停下来吗?我们文化中“非做不可”的精神被根植于大部分人体内,以至于我们不能让自己听到,甚至很难去想象一个叫停的声音。

 

我们要停下来了。在度过漫长的一天,经历过工作的高压熔炉,我们都听到了一个低沉的声音:“我太累了,能歇歇吗?”

 

伦敦大学教授、精神分析学家乔希·科恩在本书中和我们探讨了“什么都不做”的矛盾与乐趣,他发现当生活陷入僵局,“无所事事”竟成了一种自我成就的有效方式。而这样的方式,也贯穿了安迪·沃霍尔、奥逊·威尔斯、艾米莉·狄金森、大卫·华莱士等文学艺术家们“不工作”的一生。

 

作者将惰性分为四个类型:疲惫、懒惰、白日做梦、游手好闲。通过个人经历和他咨询室里的故事,带我们一探看似不合常理的处世法则下,蕴含的无限可能。

    epubooks.top站是一个下载优质电子书的网站,书籍种类非常多,每个类目下的书籍资源都非常丰富,支持kindle、epub、mobi、azw3、pdf格式下载。以及在线阅读-epub,kindle,mobi,azw3,pdf格式!     一個下載優質電子書的網站,書籍種類非常多,每個類目下的書籍資源都非常豐富,支持kindle、epub、mobi、azw3、pdf格式下載。以及在線閱讀-epub,kindle,mobi,azw3,pdf格式! ======================================================= 记得收藏本站哟!每天都会更新 资源收集不易,还请帮忙点一点,是我的动力谢谢!!!!!!!!!! 如果有什么书本站没有,你也可以在评论处留言。我会第一时间去的! 收藏本站每日更新更多书籍! 资源地址: Epub版-----网盘密码1122 MOBI版-----网盘密码1122
                  PDF版------网盘密码1122 TxT版------网盘密码1122 azw3版------网盘密码1122 ======================================================= 部分简介:
    
我翻看着家里的旧影集,看到相册里的那个男孩一脸做白日梦的神色,回头望着我,心里很是不安。我期待见到的是记忆里那个倒霉蛋,而不是眼前这个骨瘦如柴的小鬼。

这个小男孩仿佛在诗意的遐想中迷失了方向,但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的自己就像个胖老头一样步履蹒跚地行走于人世,埋怨着沉重的肉身。那时我脑海中的思绪也是同样迟缓,就好像在模仿着我懒散懈怠的肢体动作。数学和历史课上的讲解都成了耳旁风,从没能抵达认知和记忆的堤岸。我的童年无聊透顶。

即便如此,人生中还是有些心满意足之事:读书、编故事、作诗、写歌,看画、绘图、看动画片。我只有在那些更需要热情与主动,而非艰辛努力的活动中,才能从无聊的束缚中脱身,设法栖身于另一片天地、成为另一个人。

那时的我似乎对其他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手头上的事情总是拖拖拉拉,别人已经大功告成了,我才不紧不慢地开始。参加越野赛时,别人已经冲过了终点,我才跑了不到200米;对方射门的球总会轻轻松松地从我双腿间穿过,那些轻而易举就能接住的球总会滑过我的指尖落在地上。我总是后知后觉,等到去过了一座城市,确定了重要事情,标记了重要元件,才恍然大悟自己身在何方。

在科学领域里,能让我感同身受的一个概念是地心引力。地心引力是我的重要构成,而我就是它的存在活生生的证据。整个宇宙齐心协力地将你往下拉——这不是物理概念,而是人生。我总会不断想起那些《花生》漫画[1]的结尾:露西在最后一刻把球从查理·布朗脚下拿走;查理·布朗斜飞出去,口中“啊——”地尖叫着,他在空中飞得太久,以至那最后的“哐当”落地声格外刺耳。

那时的我还没有读过巴塔耶,多年以后才读到了他关于植物的描述,“朝太阳的方向生长,又在土地里溃亡”。在他看来,无形的崩溃是宇宙的宿命,这让我豁然开朗。查理·布朗早就告诉过我,飞在空中的身体或灵魂都注定要坠落。

在我的白日梦里,我会在云端翱翔;在难得清醒的时候,我也会努力让自己飘浮于尘世之上。我的钢琴弹得糟糕透顶,即使在几十年之后的今天,我偶尔也会对自己那时的放纵偷懒产生强烈的负罪感。我从不练琴,所以不会进步;而因为不会进步,我就更不会去练琴。这份羞耻感是我无法逃脱的牢笼。是的,我可以练琴,但我手眼不协调,有谁能忍受得了我不断弹奏的刺耳和弦?

我每周都要在钢琴老师的严厉注视下汗流浃背地坐上一个小时,手指总会滑到琴键之间的缝隙上。我能理解他对我笨拙手法的无奈。有时我鼓起勇气偷偷看他一眼,都能看到他脸上的无声抗议。那表情像在说:“像我这种在威格摩尔音乐厅演奏李斯特的艺术家,何苦为了几个钱在这儿自讨苦吃?”

“你为什么总是心不在焉呢?”老师们总是又好气又好笑地问我。即使在那时,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飘在空中很美好,脚踏实地很糟糕。白日梦里,球永远不会被突然抽走,我能一脚把它踢进外太空。我这具孱弱笨拙又迟钝的尘世躯体将不再成为负累,体内那个英勇、优雅、才智过人的詹姆斯·邦德终于被唤醒。尘世生活是横亘在我与心仪之物中间的无尽障碍。体育任务、功课作业和艺术创造的要求都高得可怕,我知道自己永远都无法达到那种灵巧敏捷、苛刻严谨、举一反三的标准,因此一直都处在闷闷不乐、畏畏缩缩的状态。一位体育老师看到我在全能训练时拖拖拉拉的模样,叹息道:“我能理解有人觉得吃力,但无法理解有人根本不愿努力。”我自己倒是始终觉得不愿做自己讨厌又不擅长的事情没什么难懂的。即使到了现在,我仍然搞不清楚这是我的问题,还是体育老师的问题。

我的体育老师和我遇到的其他成年人一样,只能看到我轻易的认输,以及像懒虫那样不愿为了提升自身而付出实在努力。他们看不到,也不太关注在我额头后面那方狭小而无限的空间里,我每时每刻都在制造着层出不穷的神奇变化。

为什么总是心不在焉呢?为什么不能心不在焉呢?难道你真能给我更好的选择吗?我就像每个做白日梦的人一样,对此表示怀疑。根据我的经验,现实世界会让你像个奴隶一样辛苦劳作,却只换得来微薄的报酬,那么为什么不在别处另创现实呢?

我那缥缈空虚的内心世界偶尔也会青睐世俗尘缘。11岁那年的一个下午,班上那位精神矍铄的音乐老师把我们聚集在体育馆中的长板凳上,宣布要演一场戏,并号召我们自告奋勇即兴演出独角戏——一个人分饰所有角色。我一反常态率先举起了手。

我轻快地跑过教室,马不停蹄地投入短剧的演出中。我扮演一位神经高度紧张的父亲,带着孩子们到公园野餐,看着孩子们四处调皮捣蛋,他束手无策,崩溃不已。我变换着语调和姿态,模仿着那个可怜的男人、那群熊孩子以及气急败坏的路人,毫不费力地从扎马尾辫的小女孩藏着一肚子坏水的甜腻嗓音切换成退役上校嘶哑的抗议声。同学们哄堂大笑,我能察觉出他们不敢相信我竟能演得如此认真,而不是事与愿违地笨拙搞笑。

如果不是因为这场演出赋予了我不可思议的轻盈快感,我或许压根不会记得它。我的舌头和四肢卸下了往昔一直扛着的沉重负担,体会到了一种只有在白日梦中才体会过的敏捷机智。那一刻的我从容不迫地飞翔于尘世之上,而不是拖着脚步负重前行。

学校里排演的戏剧——莎士比亚、萧伯纳、迪伦·托马斯、王尔德相继陪伴我熬过了度日如年的中学时代。然而,尽管我所扮演的角色身材脾气各异,我的快乐源泉始终与那天在体育馆演出时别无二致:舞台能让我变身刺客、鬼魂、管家或狐狸精,却不用承担他们在现实中令人不快的苦差事。

当然,表演本身也需要下苦功,而且和任何一种艺术一样讲究天赋、努力和技巧。但演戏也和其他艺术一样,这些苦工都服务于想象世界而非现实生活,它们属于一个没有重量和实体的世界,在那里,没有哪个国王会真正被刺死,没有哪个倒霉的人会真正上当受骗,一切只存在于演员和观众之间有意营造的共同幻觉之中。

从这个角度来看,用“演戏”(acting)这个词来指代戏剧表演无疑有些讽刺。它的拉丁语词源“actus”是从“agere”演变而来的,意思是行事、驱使、造成某件事发生,指代已经完成,或者已经发生的事情,但是戏剧演出之中并没有发生任何事情。如果你在剧中杀死了国王,观众会喝彩鼓掌,让你隔天晚上再演一次。演戏就是在成为别人的同时仍然保全自我,好像做了某些事情,但事实上什么也没有做。

这难道不就是艺术真正的魅力吗?艺术将我们带入想象的世界,让支配现实生活的一切规则、逻辑和事实化为乌有。在现实生活里做事很辛苦,因为现实只允许我们在世界的一个小角落里活动打转,还会面对不计其数的障碍——包括身体和思想的能力界限,还有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铁律。然而白纸、空白的画布或空旷的舞台可以任由我们扭曲、破坏、改造和颠覆,让我们栖身于超越自身的无数自我和不同时空。

无论艺术家们有多么自律多产,似乎也很难摆脱世人对他们本质懒散的质疑。这听起来有点矛盾,但是对于那些被贴上“白日梦想家”标签的人来说,可谓深有体会。上课的时候,我的脑袋里充满了各种疯狂复杂的故事、人物和幻想,让我忙得不可开交,但因为黑板上写着三角函数题或拉丁文名词的词性变化,老师会觉得我在偷懒。他们说得也没错:回到自己脑中的幻想王国里,远远要比理解、背诵和处理现实周遭的琐事轻而易举得多。

从现实世界的角度看,艺术家的想象世界无论看起来有多么疯狂,本质上都是懒散的。事实上,正如莫里斯·布朗肖所观察到的那样,想象世界“毁灭了‘行动’”。如果你在一场真实的战斗中遇到敌军,你可能会受伤或者被杀死,但是在脑海里战斗就不用冒这样的风险。我可以准确无误地射杀任何人而不受惩罚,如果我中枪受伤,站起来掸掸身上的灰尘就行了。这就是我如此喜欢舞台表演的原因,它把我从狭隘的生活中解放出来,不必只成为现实中那个唯一的我。行为是有界限的,表演的国度却是无限的。

从中学到大学一年级,我一直在试镜、排练和演出,终于在《浮士德博士》里梦想成真,坐上了主角的位置。在一片没有布景、没有道具的地板上,我将浮士德召唤恶魔的无形法术表演给周围的几十位观众看。

如果对当时的我而言,扮演浮士德这个角色尚不算讽刺,现在看来这其中的讽刺意味就太明显了。浮士德在剧中放弃了世俗生活中卑微的满足(也就是即便努力工作也未必能如愿以偿),他追求的是炼金术带来的无穷快乐:只需说出心中所想,就能实现愿望。浮士德就是我的自画像,镜子般映照出了我的幻想: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拥有一切我想要的东西。

潜伏在浮士德这个偏执的学者心里、孜孜不倦地征服一个又一个知识领域的,是一个自命不凡、被宠坏了的孩子,他幻想着一个能够轻轻松松及时行乐的宇宙,所有东西欲望实现的东西都能被一笔勾销。

我对这种幻想产生了共鸣,也开始惴惴不安地去相信内心深处那个自命不凡、被宠坏了的孩子,这为我的表演注入了活力,但结果可能是兴奋得过了头。我隐约记得,我对着烟雾幻化出的海伦[2]发表的激情演说,而发现她变成了留着胡子的梅菲斯特时,我又是多么惊慌失措。但我记得更清楚的是灯光熄灭后随之而来的寂静,我终于从浮士德身上醒过神来,听到自己在脑海里喃喃自语:“我不想再演戏了。”

这句独白是那样响彻心扉,既让我震惊又让我宽慰。我信守内心的承诺,除了假装扮演我自己外,再也没有上过台。这是我一生中少有的“用确凿的行动战胜了思想”的例子,尽管做出来的是一种否定。即使是现在,我也不确定自己是否理解这份坚定不移的决心。也许,这就像浮士德突然意识到了海伦只是一个幻影,我偷偷瞥了一眼自信满满的雄心背后,发觉那份华丽薄如蛛丝,没有任何东西支撑。

我恍然大悟,我并不想成为一名演员,我只想在舞台上表演并得到观众的赞许。这两者显然是截然不同的事情。我意识到,要从那些交了钱的陌生观众那里骗得掌声,就意味着要学会踢踏舞、武术、哑剧、朗诵——还有遭到拒绝,或许还包括突然意识到自己演得并没有那么出色。

多年后回头再看,事情似乎有些讽刺。我原以为自己会在表演中找到浮士德想要凭借炼金术获取的东西:绕过困难挫折直通幸福的秘籍。然而当歌队环绕着我所扮演的浮士德的尸体,告诉观众我已“堕

    

发表评论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