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的记忆》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音的记忆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豆瓣评分:7.1

内容简介

   《音的记忆》描述了作者小川理子从小与音乐结缘,长大后一边在松下工作一边追逐自己的音乐梦的传记式纪实文学。

   出生于大阪的小川理子从小在经营着机械工具生意的家庭中长大,因为父亲是忠实的爵士乐爱好者,她三岁便开始学习钢琴。从庆应义塾大学毕业后,她如愿进入了当时憧憬着的松下电器的音响研究所,在研究所中研发完成了如“铜管乐器型扬声器”等独特产品。1993年,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小川理子所在部门也遭到解散。失意的她在低谷之际受到上司的邀请,开启了爵士钢琴家的历程。期间美国的制片人曾多次邀请她辞去工作专心音乐事业,遭到了她的拒绝。她坚持同时扮演着公司职员和爵士钢琴家两个角色。2014年小川理子终于重新回到了音响研发的第一线,负责复兴一度停产的高级音响品牌“Technics”。在她的努力下,Technics成功亮相于德国柏林举办的IFA2014,并公开宣布品牌复活。

作者简介

   小川理子:1962年生于大阪,庆应义塾大学理学部毕业,松下公司董事。1986年进入松下电器音响研究所,参与了多项音效设备的开发。1993年音响研究所解散。此后,离开音响研发现场,赴欧美演奏爵士乐,2003年发行的唱片被英国音乐界杂志评选为当年最佳音乐碟。2014年3月公司再次下达人事调动的通知,请其负责重启一度停产的高级音响品牌“Technics”项目。

译者简介:

   郭丽,武汉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专业教师,曾作为国际交流员在日本长崎县任职。译有《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集》、《长崎的伟人 梅屋庄吉》等。

epubooks.top站是一个下载优质电子书的网站,书籍种类非常多,每个类目下的书籍资源都非常丰富,支持kindle、epub、mobi、azw3、pdf格式下载。以及在线阅读-epub,kindle,mobi,azw3,pdf格式! 一個下載優質電子書的網站,書籍種類非常多,每個類目下的書籍資源都非常豐富,支持kindle、epub、mobi、azw3、pdf格式下載。以及在線閱讀-epub,kindle,mobi,azw3,pdf格式! ======================================================= 记得收藏本站哟!每天都会更新 资源收集不易,还请帮忙点一点,是我的动力谢谢!!!!!!!!!! 如果有什么书本站没有,你也可以在评论处留言。我会第一时间去的! 收藏本站每日更新更多书籍! 资源地址: Epub版-----网盘密码1122 MOBI版-----网盘密码1122 PDF版------网盘密码1122 TxT版------网盘密码1122 azw3版------网盘密码1122 ======================================================= 部分简介:

“小理,你的话,应该也能做与音响相关的工作吧”

我希望到松下电器工作,是因为当时松下有音响研究所。如果说我处于音乐和科学技术的接点,那么我想来这里工作也就顺理成章了。

考上庆应义塾大学之后,我寄宿在东京市谷的女大学生宿舍,这个宿舍现在还在。这里云集了来自全国的女学生,我交到了各地的朋友。

其中,有一个来自北海道的女生,名叫岩渊小百合。她与我同龄,也喜欢音乐,我们之间有很多共同语言。平时,我称她“莎莉”,她叫我“小理”,关系特别好。我们不厌其烦地谈论许多关于音乐的话题。莎莉当时经常参加日本胜利公司(Victor)生产的电风琴“Victron”的全国大赛,而且总是进入总决赛。她对音乐充满热情,甚至租下宿舍十二楼的两个房间,把其中一个房间改造成电风琴练习室。

有一次,我们和往常一样,在她的房间里聊天。莎莉对我说:“弹电风琴之后,我发现周围有很多人从事与音响相关的工作。比如混音工程师、乐器工程师等。我不是学理科的,这方面不太清楚。小理,你的话,应该也能做这些工作的吧?”

进入大四,考虑就业单位的时候,我心中有几个选项,其中一个是电子生物学领域。因为我一直学的是医学与工程学交叉的生物电子工程学,所以我想从事“生物工程学”这个领域的工作,以便将生物的各种功能应用于工程学。当然,在药品、化妆品、食品等行业从事生物技术相关的工作,对我来说自然也很有吸引力,很多学长都在这些单位工作。并且我也相信,生物技术领域今后肯定会有长足的发展。

另一方面,我还有一个强烈的想法,那就是今后想从事与声音相关的工作。

从与声音打交道这个大范围来考虑的话,可以列举出几个候选单位,如唱片公司和广播等工作。但这和我之前学的领域又有点距离。此时,一个关键词突然浮现在脑海:“音响”。只不过,说到音响,我也只是听莎莉说起过,至于音响方面具体都有哪些工作,我其实并不清楚。

“能发挥自己的感性和个性,又与声音相关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呢?”

在大学图书馆里遇到改变命运的论文

我在理工学院的图书馆里,试着用“音响”这个关键词查找资料,搜索出来的几本书中,有一本名叫《日本音响学会杂志》的专业杂志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想,学术杂志的话,应该会登载最新的研究成果吧。为了寻找线索,我从书架上取下了这本杂志。

首先让我感到震惊的是,关于声音和音响的研究原来竟然有这么多!我看得入迷,完全忘记了时间。突然,我的视线停留在了一篇标题为《基于音响心理的音质评价》的论文上,因为,这篇论文探讨的内容是“人们在听到熟悉的声音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果然有企业在做这样的研究!我欣喜异常。心想,这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呢?抱着这个疑问,我看了看论文的作者,上面写着“松下电器音响研究所”。

对大阪商人来说,松下电器可谓意义非凡。

“松下幸之助乃经营之神”这一说法,我从小就耳濡目染,熟稔于心。我立刻想到:

“我实话跟你说啊,你最好往其他方面发展。像你这么优秀,应该会有其他更好的可能性……”

松下电器音响事业部领导语重心长地对当时满怀兴奋的我这么说。

我一九八五年开始找工作,当时松下电器集团综合销售额大概是五兆五百亿日元。音响器械部门的销售额大约占其中的百分之九,达四千五百亿日元。而我想进的部门是研发基础技术的“音响研究所”。音响事业部将在那里研发出的基础技术应用到实际产品上,实现商品化,并销售出去。熟知该事业部现状的人劝我说,“音响领域未来不容乐观”“你最好换一个想做的工作”。

从模拟式到数字式

事实上,我找工作那段时间,音乐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时日本正处于泡沫经济前夕,音响领域之前使用的一直是模拟音源,之后逐渐开始向数字式转变。

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唱片为中心的模拟式音源没有音乐信息量的限制。

唱片通过在表面刻出的细小沟槽将实际演奏进行录音,唱针一端的金刚石接触到这些细小沟槽时引起振动,由此产生声音。

多数情况下,用物理方法摩擦物体的过程中会产生杂音,但是模拟式可以将音源的信息量完整地记录在媒介上,并再现出来。因此,技术人员需要做的就是真实地再现原声。

当时,能够接近原声的音响器械非常受人们欢迎。一九六五年,Technics品牌开始上市销售。而到了一九七〇年代,每个家庭已经在竞相购买百科辞典以及音响设备了。那个年代,人们都争相购买时价一百万日元(相当于现价几百万日元)的东西,就像购买汽车和房子一样。

一九七〇年代,Technics几乎每年都会发布黑胶唱机、功率放大器、扬声器等新产品,那些拥有世界最尖端技术的产品接二连三地面世,毫无疑问,那是Technics的一段黄金时期。

大学毕业之前,我一直都使用模拟式唱片和盒式录音磁带。对于我来说,当时就是这种印象。

但是,到了一九八二年,CD播放器和CD软件就已经上市销售了。CD是用数字信号记录信息的先驱。

与模拟信号相比,数字信号有信息量的限制,数字音频信号舍弃了人类听力范围以外的声音。

声音的高低通过频率(Hz)测定,在CD中,其频率范围被标准化,在频率范围以外的声音则被舍弃。人类耳朵可以听到的最高频率是20 kHz,最低频率是20 Hz。只要收录这个区间的频率,就能覆盖大多数音乐。通过这一标准将不需要的声音舍弃。

此外,要考虑声音幅度的大小。人类耳朵听到的声音幅度范围很大,据说最大的是飞机在头上飞翔时的声音(约130分贝),最小的是负无限大(约0分贝)。据说在古典音乐的演奏中,虽然因曲而异,但人们听到的声音大小幅度最大约为120分贝,不过,能收录到CD中的标准被限定在96分贝之内。

通过这种方式,声音可以实现数字化。

也就是说,将声音转化为数字音源,就是决定“放入多少信息”,换言之,这项工作就是选择“舍弃多少声音”。对于技术人员来说,他们的基本原则是“如实地再现原声”,即传达与现场相同的声音。如何面对逐渐成为主流的数字化音源,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难想象,他们的处境是多么进退维艰。

多媒体化

另外,宣告新媒体时代到来的脚步声也在逐渐响起。

一九七九年由索尼研发的“随身听”成为改变音乐欣赏方式的一个标志。将喜欢的盒式录音磁带装入随身听中随身携带,随时随地都可以独自欣赏音乐,这种风格开始在年轻人中风靡。

也就是说,全家人在家里一起欣赏音响设备传出来的音乐——这种生活方式本身正在发生根本变化。

变化不仅限于此。一九七〇年代末,家用录像机面世。一九八一年,录像机的上市量超过了电视机。之后,电视机也开始使用地面波段播放,而且不断推进卫星播放标准化。松下电器也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而是一直推进新媒体研究。泡沫经济开始出现时,电器制造商纷纷将全力倾注到与影像相关的事业中。

是的,音响事业本身正面临巨大考验,我前面见到的那位音响事业部负责人一定对此有切身体会。

不过,这一点我直到现在才明白过来。

当时的他应该给我讲了这些关于时代的变化,可是那时的我对现实情况根本就没有任何概念,因此也就无法从内心里接受。

“你要不要去音响研究所参观一下”

回到东京后,我对自己的未来感到非常迷茫,当然,我的脑海里也曾闪过改行的念头。可是,当时我还不能理解“最好寻找音响之外的可能性”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同时我也无法舍弃自己想从事音响工作的信念。

于是,我突然想到了一位招聘人员。大学里每年都会有很多企业来举办招聘会,我自己也曾在大三的时候参加过松下电器半导体研究所所长举办的招聘说明会。虽然与这位所长没有个人之间的交情,但我还是决定和他联系试试看。无论如何,我想消除那天到大阪之后心底的迷惑。

“我想从事与音响相关的工作。”我对接见了自己的所长梶原孝生这么说道。他的回答简单明了:

“你要不要去音响研究所参观一下?”

我第一次拜访音响事业部是在四月份,大概一个月之后的某一天,我再次去了大阪的松下电器。在宽敞的企业园区内,音响研究所就位于我上次拜访的总公司对面,中间隔着国道。研究所离正门大概五分钟的步行距离,是一栋毫不起眼的白色四层建筑。

但是,进去之后,大量的音响器械和设备震撼到了我。

在松下电器,音响研究所一手承担了所有与声音相关的研发工作。扬声器和功率放大器等的研发自然不必说,还做电话语音的通信品质研究,麦克风和集音技术、音场控制、音响材料、车内音响设备、电子乐器的研发以及数字化录音磁带等新的记录媒体的研究。这里研发出的技术经过各个事业部的打磨,最后转化成商品。

所有研究中最让我兴奋的,是尚在分析中的某个图表。当时研究所受外部机构委托,正致力于研究声纹分析,即如何通过声音辨认出某一个人。“原来还做这样的研究呀!”研究所的研究范围之广令我倍感刺激。

音响研究所不仅做商品研发,还密切参与一些社会问题。

“果然很有趣!”

带领我参观的是当时的音响研究所所长,他对异常兴奋的我说:

“这里可是负责声音从入口到出口所有部分的‘声音的殿堂’。”

声音的殿堂!

我没有弄错!

“我想在这里工作!”

一九八五年夏天,我请南谷教授以理工学院的名义帮我写了封推荐信,并顺利拿到了松下电器的录用通知,但是我的“就职活动”直到此时才算正式开始。因为,所有新员工未必都能够如愿被分配到自己想去的岗位。不,应该说,不能达成愿望的人更多一些。

有个词叫“行星连珠”。一九八六年初夏,二十三岁的我被分配到了“音响研究所”。现在看来,就像太阳系的行星排列在同一直线上的行星连珠一样,上天在名为松下电器的这一太阳系中巧妙地安排了我和两位上司在同一方向上。在声音的世界里,这两位上司此后都对我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位是第一研究室室长木村阳一,还有一位是音响研究所所长小幡修一。

木村就是最初使我立志进入松下电器的《日本音响学会杂志》论文《基于音响心理的音质评价》的执笔者之一。后来当我为是否辞职而陷入苦恼时,也是他挽留我,对我说:“要不要试试爵士乐?”他大力支持我走上爵士钢琴演奏的道路。至于小幡所长,他让我站在技术员的角度去思考和发现音响世界的本质与音响的未来,并以身作则教我自由思考的重要性。

自入职第一天起,木村一直在音响研究所工作,为保证松下电器产品的音质而努力。一直到退休,他执着于追求完美的音质,是音质方面的专家。小幡所长来自音响研发小组,在一九八六年和我同一年,以所长身份进入音响研究所,而我这个新员工当时也位列其中。是的,这就是行星连珠。

新所长小幡首先对我直言相告:

“现在音响正处于数字化、多媒体化的环境中,我希望你能给出在这个环境中关于音响新价值的建议。”

这和半年前音响事业部的负责人对我说的话如出一辙。

“你对音乐非常熟悉,对声音有敏锐的感知力。在这个研究所里,有许多测量数值的人,也有很多讲解物理性能的人,但是没有一个人像你这样既了解音乐又理解人的感知,同时还可以通过音乐方面的知识来讲解声音,请在这些方面充分施展你的才华。”

音响事业部负责人说,这就是从三千多名新员工中选我进入“音响研究所”的原因。

充满热情的技术员连接起纵向型的上下级组织

就这样,我开始了在“声音的殿堂”里的研究生活。刚开始的七年研究生活中,研究所充满了重视创意想法的宽松自由氛围,即使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倍感开心。

不管怎么说,“自由的研究所”这一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所长小幡的才智。当时五十岁出头的小幡所长是松下电器这个拥有诸多纵向型上下级组织公司的技术员。为了达成目标,他充满热情,不断努力,把这些上下级组织连接在一起。

直接驱动式黑胶唱机“SP-10”使用的新技术后来被各家公司广泛应用,而小幡所长就是创造出这一新技术的技术员。所谓唱盘,就是放上黑胶唱片后旋转的转盘。在Technics品牌一九七〇年发售这款直接驱动式黑胶唱机“SP-10”之前,使用的都是通过传动带将内部的马达和转盘结合来旋转的方式。但是,用传动带方式的话,由于在外圈旋转唱片,旋转不稳定,因此声音也不稳定。

隔壁大楼无线研究所的一位名叫小林一二的技术员研发出了一种马达。一九七〇年的时候,小幡就想到了将这种马达应用到转盘上。如果使用这种马达的话,不仅体积小而且马力足、稳定性强,可以直接连接在转盘上使之旋转。就这样,直接驱动式黑胶唱机诞生了。将马达直接连接到转盘这一技术是世界首创,这个“SP-10”使Technics在世界上名声大振。

与其他部门共同研发产品并使之商品化,这件事听起来高效、易操作,但现实并没有这么简单。这一点在大公司上班的人应该都有切身体会。在松下这个组织中与其他部门谋求合作并创造出新东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小幡所长的热情。

00008

和小幡所长一起创造出世界第一款直接驱动式黑胶唱机的小林一二在四五年之后,再一次对我们的工作起了重要作用,不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我后面再谈。

就是这位小幡所长,经常将其他人带到音响研究所的研发现场。这些人中,既有公司外部人员,也有公司内部人员。他会叫住路过的人,问“你觉得这个怎么样”或提出“请听听这个声音”等请求。每当此时,他都会叫我,说:“小川,等一会帮我给他们讲解一下吧。”然后让我一个人当讲解员。创业者幸之助的女婿——当时的松下正治董事长为了研究车内音响设备,专门来视察了音响研究所,小幡所长很自然地对我说:“小川,你来给董事长讲解一下。”让我这个新员工独自去面对董事长。直到现在,我还无法忘记在车内与董事长一对一地交流关于车内音响设备时的情景。

虽然只要求我演示三分钟左右,但董事长似乎对声音抱有浓厚兴趣,问了很多问题。他不停地问:“上了年纪后,也能听到同样的声音吗?”或“开车的时候,也能听到这么好的音质吗?”

可能是因为我不再感到紧张、认真讲解的缘故,董事长不停地点头,认真听我讲解。当我们下车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多分钟。围在车子四周的上司和同事们都提心吊胆地注视着我,眼神像是在说“你们到底聊了什么呀”。

对每一个来访者说明音响样品的功能,并倾听人们对于声音的感受,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因为,即使听到相同的声音,每一个人说出的感想也是完全不同的。

“原来这个人是这么理解的呀。”

“原来这个人对声音有这样的感觉啊。”

通过这些差异,某个方面就会清晰起来,接着提出假说,然后由技术员将其落实到技术研发中。为什么得倾听这么多人的感想呢?这是因为该研究所的最终目的是研发出人们欣赏音乐时所利用的技术。这就是与大学研究员不同的地方。我从小幡所长那里学到了这一点,后来,我才意识到,这才是以顾客为起点的商品研发。

小幡所长还教会了我一种习惯,那就是:无论多忙,回家之后一定要听一个小时的音乐。要培养出辨别声音的能力,只能多听好听的音乐。我也模仿这个习惯,每天起码花一个小时认真听音乐。因为回家很晚,我就利用早上的时间。当时,研究所是八点开始上班,我早上五点半出门,六点半到单位。打扫完办公室之后,每天从七点开始,我就在视听室听整整一个小时的音乐。

音乐研究所大约有一百五十名技术员,其中半数以上的人平常就很喜欢接触乐器或音乐。研究所里设有实验录音室,工作结束后,喜好乐器的员工们会聚集在一起,认真练习乐队的音乐。他们还曾在圣诞派对和忘年会上进行演奏,并给自己组的乐队起“爵士乐爱好者协会”“音乐研究乐队”等土里土气的乐队名。

重现母胎环境

我所在的第一研究室大约有二十名技术员,我着手做的第一个项目是车内音响。

读者朋友们是否了解管乐器的历史?最初的管乐器是从直管开始的,管的形状在发出声音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时,音响发烧友中,有人将又粗又长的管道扬声器铺在音响室的地板下,播放出朗朗的重低音,实现了音乐环绕的空间效果。于是我就想,如果把这种方法用到车内音响上的话,会不会产生舒畅的低音呢?

这么想的原因在于我对音的记忆。我坚信《春天,来吧》和《红鞋子》之所以会唤起自己特别的情感,是因为我在胎内听到过这两首曲子。车内与胎内不是也很像吗?将管式扬声器安装在车座下面的话,不就可以制造出如同在胎内听到的那种“舒畅的低音”环绕的音场(声音存在的环境)了吗?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

为什么说是“舒畅的低音”呢?因为,我通过一篇学术论文了解到,在某个大学的研究课题中,科研人员将麦克风放入母亲的子宫内,收录了在胎内真实环境下的声音。数据结果显示,胎内拥有非常丰富的低音,而声音越高,音量就越微弱。母亲的血流声、说话声、母亲听见的声音都一起变成低频率范围的声音传递给婴儿,这样一来,婴儿在母亲羊水内的十个月,一直被低音包围着,舒舒服服地成长。

从呱呱坠地、尚未睁开眼睛的时候开始,婴儿就对与胎内环境相同的舒畅感拥有深刻记忆,然后才慢慢接触到外界各种各样的刺激。长大之后,我们听到树木的响声与起伏的波涛声时,对这种自然的声音感到心旷神怡,可能就是因为它们与胎内环境相似——通过那个大学的研究,我了解到了这些知识。

我将这件事说给小幡所长听的时候,他这样问我:

“‘舒畅’这种感觉可以测量吗?”

所长这个问题将我大学时代所从事的人体节律研究直接与音响研发工作联系在了一起。

“舒畅感可以表现在比如脑波、心律、皮肤电位以及皮肤表面温度等方面。大学时期我曾经测量过生物信号,所以比较了解。”

听我这么回答,小幡所长说:“哦。很有意思。那我们试一试吧。”

此前,研究所主要测量的是声音的物理特性,现在开始测量人类对于声音的反应——“生物信号”了,主要包括脑波、呼吸、心律、皮肤电位、面部温度等。

我请研究所的人逐一做实验对象,收集了大量数据。

我选好自认为“大家肯定会觉得好听的”声音后,请他们听,但是没能得到想要的测量结果。我仔细调查出所有能想到的因素:声音的组合方式、实验时的条件、实验对象的音乐喜好以及身体状况等,然后继续进行实验。

有一次,我被小幡所长叫去问道:“小川,那个实验怎么样了?”

我回答道:“结果不是很理想。设想的诱因还没有找到。不过,有一点搞清楚了。那就是,即使持续发出让人觉得舒畅的声音,人们也不会表现出很明显的变化,但是切换让人舒畅的声音和让人不畅快的声音的时候,就会引起体内的变化。”

我本来以为,他肯定会因与期待结果不符而感到失望,然而让我惊讶的是,他竟然十分高兴地说:“嗨,这不是很了不起的发现吗?人们活着可不是靠绝对评价,而是靠相对评价,不是吗?”小幡所长的话给了我新的启发。

很久以后,来研究所录音室玩的作曲家吉松隆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声音具有位置能量,这个位置能量发生变化时,人类的大脑把它理解为快感。”而我的实验结果确实证实了这一点。


发表评论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