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和我们的时代》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哲学和我们的时代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内容简介

   黑格尔是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而《小逻辑》则是黑格尔对西方两千多年文明的抽象总结,《小逻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得上“西方文明的精华”,它几乎穷尽了人类迄今为止的所有思想范畴,可以说是理解黑格尔精神世界的佳窗口。本书以42篇的规模将《小逻辑》的思想一一道来,从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脉络中呈现黑格尔哲学面貌,往上追溯康德、费希特和谢林,向下论及马克思、恩格斯,力图带领读者进入到黑格尔深邃的精神世界,让传颂已久的黑格尔思想重新鲜活起来。

作者简介

   周龙辉,江西丰城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epubooks.top站是一个下载优质电子书的网站,书籍种类非常多,每个类目下的书籍资源都非常丰富,支持kindle、epub、mobi、azw3、pdf格式下载。以及在线阅读-epub,kindle,mobi,azw3,pdf格式! 一個下載優質電子書的網站,書籍種類非常多,每個類目下的書籍資源都非常豐富,支持kindle、epub、mobi、azw3、pdf格式下載。以及在線閱讀-epub,kindle,mobi,azw3,pdf格式! ======================================================= 记得收藏本站哟!每天都会更新 资源收集不易,还请帮忙点一点,是我的动力谢谢!!!!!!!!!! 如果有什么书本站没有,你也可以在评论处留言。我会第一时间去的! 收藏本站每日更新更多书籍! 资源地址: Epub版-----网盘密码1122 MOBI版-----网盘密码1122 PDF版------网盘密码1122 TxT版------网盘密码1122 azw3版------网盘密码1122 ======================================================= 部分简介:

分裂状态不是人类最后的安息之所

[第23~25节]

婴儿式的天真,无疑地,有其可歆羡和感人之处,只在于促使我们注意,使我们知道这天真谐和的境界,须通过精神的努力才会出现的。在儿童的生活里所看见的谐和乃是自然的赐予,而我们所需返回的谐和应是劳动和精神教养的收获。

——黑格尔:《小逻辑》,第90页


1.事物的真实本性是我的精神的产物

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要想发现事物的真理,需要运用注意力和观察力,甚至要运用反思,改变事物直接的形态才能达到实体性的知识,才能把握事物的真理。但是康德却坚持思维和物自体之间存在距离,以为我们的知识只是主观的知识,造成思想和事情自身截然分开。

黑格尔认为,思想和事情自身的对立只是近代才开始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坚决相信思想和事情是符合的。

这种思想与事情的对立是近代哲学兴趣的转折点。但人类的自然信念却不以为这种对立是真实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进行反思,但并未特别意识到单凭反思即可达到真理;我们进行思考,不顾其他,只是坚决相信思想与事情是符合的,而这种信念确是异常重要。[1]

健康的理智不会否认概念与其所指涉的对象是一致的,“苹果”与其所指涉的事物并没有鸿沟。哲学的任务在于认识真理,在于使人类自古以来所相信的思维的性质——思维与事情本身是一致的——能够得到显明的自觉而已。如果一切事物真相都不是思维所思的那样,那哲学又如何能够揭示真理呢?

黑格尔说:“事物的真实本性也同样是我的精神的产物。”[2]这一点是最难理解的,事物的本性怎么会成为我的产物?也许无数的中学生都在会心地感叹:多么可笑的黑格尔,多么幼稚的唯心主义者。

当我们发现伟大先哲的不可理喻之处时,晚辈思想者要做的就是尽力去理解这种不可理喻。

那么,如何理解事物的本性是我的精神的产物呢?

首先,在于理解事物的本性是精神的产物。难道是说我的精神、我的头脑所想或者某种客观性的精神可以无中生有,变出物质性的存在来?显然不是的。黑格尔这句话的意思只是在表达万事万物莫不有理(精神),桌子有桌子的精神,石头有石头的精神,国家有国家的精神,自然界中的精神是冥顽化的精神,人类的制度是客观化的自由精神。

其次,必须理解什么是“我”?按照通常理解的“我”,倘若说事物的真实本性是我的精神的产物,黑格尔岂不成了主观唯心主义者了?我们必须知道黑格尔使用“我”的文化语境,黑格尔认为只有人类才会使用“我”字,动物就不能说出“我”字。动物能够感觉到的是个别事物,比如此处的痛苦或者此时感觉到的美味,它们不能意识到自身所具有的普遍性,人类则不同,人类是能够意识到自己普遍性的存在者。当我说“我”时,我是想表达我自己是一个特定的个别的人,但是实际在表达自己的普遍性,因为每一个其他的人也说“我”。一言以蔽之,黑格尔哲学语境中的“我”与思维是同一种东西,当你在思维时就摆脱了一切特殊性,只是让普遍性在活动。

因此,“我”是作为能思者的思维,只有我作为“能思者的思维”,我才是“我”。“我”实际上是具有自我意识的思维,排除了各种特定的东西。一切活动中都有我,感觉的我、表象的我、意志的我,换句话说,一切活动中都有思维。

因此,事物的本性是我的精神的产物,这个命题实际上是,事物的本性是思维的产物,这个思维指的是排除了特定个人的思维。思维是能够表达事物的本性的。黑格尔说:

思想不但构成外界事物的实体,而且构成精神性的东西的普遍实体。在人的一切直观中都有思维。同样,思维是[贯穿]在一切表象、记忆中,一般讲来,在每一精神活动和在一切意志、欲望等等之中的普遍的东西。所有这一切只是思想进一步的特殊化或特殊形态。[3]

哲学是对世界思维着的考察,哲学家认为世界是能够而且只有通过思维才能够得到正确的表达,因为思想、精神、理性是世界的内在本质。但人与自然不同,自然是一种冥顽化的精神,而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精神,也就是能够把普遍的精神当作对象的精神,而自然只受必然性的精神支配,动物无法把普遍性的精神当作对象。

所以,这也回到前面所说,事物的本性是我的精神的产物,不可做表面理解,这实际上是在说,世界只有在精神中才能开显出真实本性,也就是说理性是世界的共性,万事万物无不以某种精神为本性。黑格尔对思维的这些规定是理解黑格尔作为“客观唯心主义者”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认识和评判黑格尔的台阶,不经过这个台阶而径直去欣赏黑格尔富丽堂皇的哲学大殿,往往会出现错觉,甚至会像哲学的门外汉那样,以为仅仅凭借常识就可以嘲笑“唯心主义”的荒谬。殊不知,这种看似荒诞不经的对思维的认识却包含着德国古典哲学的全部精神遗产,这一点已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示。

2.逻辑学是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的灵魂

黑格尔在前面对思想与对象的关系做了这样的规定:“思想不但构成外界事物的实体,而且构成精神性的东西的普遍实体。”[4]不仅事物的真实本性只有在思想中才能呈现,而且思想本身就是事物的实体。这意味着黑格尔从思想出发统一了思想与对象,任何对象无不是思想,既必须在思想中才能显现,而且本身的存在根据是思想。

思想,就其一般意义来说,总是带有经验性的东西,这一点,康德哲学进行了论证。纯粹思想则不同,纯粹思想除了属于思维本身和通过思维而产生的东西之外,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换言之,纯粹思想是自由自在的思想,不依赖于他者,自己决定自己。思想与冲动、欲望不同,冲动和欲望受制于当时个人的特殊处境,而思想不依赖于任何他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思想是自由的,而欲望和冲动则是不自由的。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以特定的内容为对象,它们的形式是纯粹思想,所以它们在形式上是自由的,但是在内容上却是不自由的。

逻辑学离我们远吗?熟知非真知,我们常常把逻辑学的内容挂在嘴边,但是却对此熟视无睹,比如,“存在”,我们已经把“存在”视为理所应当,但我们的日常生活绝不会把它当作一个讨论和考察的对象。黑格尔所言的“绝对”并不在世界之外,而就在世界之中,它与世界是须臾不可分离的,我们日用而不知。黑格尔所说的逻辑学,与中国哲学的“道”地位相当,道以成器,器不离道。黑格尔说,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是应用的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灵魂是逻辑学。

3.一切有限之物自在地具有不真实性

既然黑格尔已经将事物思想化了,一切事物不过是思想的对象化存在,因此,真理的问题就变成了思想的对象化以及思想规定本身真或不真的问题,这显然是没有意义的。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和对象的符合,而黑格尔则认为真理是思想的内容与其自身的符合,一个好的政府或一件真的艺术品在于符合好政府或真艺术品的概念。不好或不真乃是因为对象的实际存在与其概念不符。

但是没有一种东西是完全符合其概念的,除了上帝,因为只有上帝才是概念与实在的真正符合。这就意味着,除了上帝之外,一切有限之物都自在地具有一种不真实性。有限之物的存在总不能完全与其概念相符合,一切幻觉和错误的来源即是听任有限之物的形式,没有认识到一切有限物的不真实性。黑格尔哲学的伟大之处即在于发现一切有限物的不真实性,发现有限物的真理不在自身,而在于他者,发现自己不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佛教讲,破除对“小我”的执着,才能发现真正的我,亦是此理。

4.分裂状态不是人类最后的安息之所

认识真理有三种方式,经验的方式、反思的方式以及纯粹思维的方式,前面两种方式很好理解,难点在于什么是纯粹思维的方式,这种方式也被黑格尔称为“哲学的方式”。黑格尔认为通过纯粹思维的方式认识真理的核心在于指出前两种方式是有限的方式,另外又必须与怀疑主义不同,不仅要指出前两种形式的否定方面,而且要指出它们的肯定方面。否定是说感性知识和知性知识的有限性,肯定是指这种有限性知识依照无限性知识(逻辑学)的发展过程而依次出现。

黑格尔认识到后两种认识真理的方式——反思的方式和哲学的方式——容易被看成一种理性的狂傲,一种凭借人类的固有力量能够认识真理的骄傲。摩西神话已经将这种理性狂傲看成人类罪恶的开始,这就是亚当、夏娃偷食禁果——知识之果——的故事,也是摩西神话所认为的人类堕落的开始。精神生活在其朴素的本能的阶段,天真无邪,但是精神的本质又必须扬弃这种自然朴素的阶段,精神不能停留在它的自在阶段(自然),而必须进入自为阶段,由此产生了精神与自然的分裂,主观与客观的不协调。不过,这种分裂状态并不是人类最后的安息之所,古往今来的宗教、艺术、文学、哲学都试图恢复人与自然相统一的世界,基督教将整个世界神话化,浪漫主义文学将整个世界拟人化,儒家哲学将整个世界道德化……精神总是通过自己返回到原来的统一。

返回到原来的统一并不是说排斥知识,退回到蒙昧的状态。儿童的天真以及他们的谐和是自然的赐予,而我们所应返回的谐和应该是劳动和精神教养的收获。这种状态下,人与自然重新融为一体,天人合一,人类在冥顽化的精神之中顺势而为,在自由的精神之中自觉立命。

抽象的自由是不自由

[第26~36节]

这种不包含必然性的自由,或者一种没有自由的单纯必然性,只是一些抽象而不真实的观点。自由本质上是具体的,它永远自己决定自己,因此同时又是必然的。

——黑格尔:《小逻辑》,第105页


1.理性的对象不是有限的谓词所能规定的

从哲学史来看,旧形而上学专指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学,尤其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就其内容本身来看,旧形而上学是指用抽象理智的观点去把握理性的对象,这种思维方式不独为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学所有。

旧形而上学认为思想可以认识一切存在,思维的规定也就是事物的基本规定。黑格尔说:

旧形而上学的前提与一般素朴信仰的前提相同,即认为思想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身,且认为事物的真实性质就是思想所认识的那样。[1]

这一点与黑格尔哲学站在了同一起点上,二者都认为思想与对象具有同一性,而且皆统一于思想。尽管我们对此充满疑惑甚至感到生疏,但是这种想法正是我们的科学以及日常生活的基础,我们认为事物就是我们所想象的、所说的那样,事物的真实性质就是科学所呈现的那样。黑格尔肯定了这一人类朴素信仰,但旧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缺陷并不在此。它的缺陷在于:

它只知直接采取一些抽象的思维规定,以为只消运用这些抽象规定,便可有效地作为表达真理的谓词。[2]

旧形而上学以知性规定去处理理性对象,用下判断的方式表达真理,更具体地说,是用一些谓词去说明绝对。比如在谈论上帝时,给出“上帝是存在的”这一论断;在谈论世界时,给出“世界是有限的”或“世界是无限的”的论断;在谈论灵魂时,给出“灵魂是简单的”论断,等等。这种论断的错误不在于论断的内容是错误的,而在于这些谓词本身就不足以表达理性对象。“存在”是异常贫乏而空洞的概念,怎么能够表达丰富的、无限的上帝呢?“无限”“简单”等也都是贫乏、抽象和片面的规定。这种错误是用低级范畴去表达高级事物的错误,与以物理学的范畴去认识生命科学或者以初等数学的范畴去认识高等数学的对象,错误的道理一样的。

旧形而上学是独断论。任何特定的学说在怀疑论者看来都是独断论,黑格尔将旧形而上学看作独断论乃是因为旧形而上学坚持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譬如,世界不是有限的,则必是无限的,两者之中只有一种说法是真的。再如,在我们生活中,也存在旧形而上学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感性对象,我们常常说它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黑格尔这样总结了旧形而上学与思辨哲学的差别:

知性形而上学的独断论主要在于坚执孤立化的片面的思想规定,反之,玄思哲学的唯心论则具有全体的原则,表明其自身足以统摄抽象的知性规定的片面性。[3]

知性形而上学认为,灵魂不是有限的,就是无限的;但是思辨哲学则把灵魂既看作有限的,又看作无限的,二者是灵魂的两个环节。感性对象却是既“存在”,又“不存在”,因为感性对象是“变化”的。旧形而上学坚持要么“有”,要么“无”,黑格尔与怀疑论者不一样,怀疑论者会否认两个片面的规定,黑格尔将两个片面的规定即“有”与“无”统一到更高的范畴“变”中,有与无都是变的两个片面环节。

2.抽象的自由是不自由

旧形而上学总共有四个部分,第一是本体论,第二是灵魂学,第三是宇宙论,第四是神学。这里的旧形而上学,指的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将形而上学划成这四个部分是沃尔夫对莱布尼茨哲学的体系化和系统化。以实体、偶性、因果、现象等范畴认识世界的本质,以单纯性、非物质性等范畴认识灵魂,以必然与自由、连续性等范畴认识世界,从知性中去证明上帝。

可是,在黑格尔看来,这些规定是偶然地列举出来的,这些命题的正确根据就只能寻求经验的完备性或者符合语言习惯,并不具有自在自为的真理性和必然性。

普通人也不免具有这种旧形而上学式的思考,比如提问说“世界是必然的,还是自由的”,这种提问方式本身可能就是错误的。因为这种提问方式已经假定自由与必然的对立,但是自由真的不具有必然性吗?黑格尔认为内在的必然性就是自由,自由也包含必然。

这种不包含必然性的自由,或者一种没有自由的单纯必然性,只是一些抽象而不真实的观点。自由本质上是具体的,它永远自己决定自己,因此同时又是必然的。[4]

学习自由,并不是茫然翻书,杂乱无章;健身自由,并不是在健身房漫无目的地手舞足蹈,无所遵循;政治自由,并不是无秩序与混乱。事实上,没有片面的、抽象的自由,片面的、抽象的自由是不自由,反而是受偶然性、主观性支配的强制。真正的自由是具有必然性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3.精神沉浸在全身内为灵魂

科学发达后,没有人以灵魂为研究对象了,因为科学发现灵魂并没有像宗教宣称的那样神秘,甚至否认了灵魂的存在,但是精神仍然是现代科学的对象。科学对灵魂的否认,在于把灵魂看作一个“物”,一个当前存在的、感官能够表象的东西,但是这样的“灵魂之物”显然是不存在的,这种理解的错误在于知性地理解灵魂。灵魂不是物,灵魂也是一种精神,当精神完全内化到肉体之中时便是灵魂,只有抽象力才能把握到灵魂。精神既内在于肉体,通过外在性表现出来,内在性与外在性并不能分开,我们不能剖开肉体去认识人的精神,应当从一个人的肉体表现中认识精神。譬如,如果你能够通过一个人的走路姿态——即使看不清他的脸庞——迅速判断两百米外的路人是谁,那只能说明你很熟悉他的灵魂,每一个人的神态和走姿都是灵魂的外在表现。

关于上帝,宗教徒给上帝的一些规定,比如全知、全能、全善,但是这些形容词并不足以表达上帝的本性,还有人说,只能用“存在”规定上帝,但是存在没有任何规定,纯粹的光明等于纯粹的黑暗,这实际上否定了上帝。

这一部分的内容是我们最熟悉但又始终停留在抽象理解上的内容,中学的哲学教科书所说的“用孤立的、片面的、抽象的、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指的就是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批判的旧形而上学哲学。黑格尔并没有否认旧形而上学思维在处理有限对象时的恰当性,比如黑格尔说:

有限事物彼此有因与果,力与表现的关系,如果用这些规定去表述它们,则就其有限性而言,它们便算被认识了。[5]

黑格尔以及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反对以孤立的、抽象的、静止的“因与果、力与表现”等范畴去认识有限事物,黑格尔与马克思主义者反对的是以这些抽象的、相互对立的范畴去认识无限的对象,比如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资本。


发表评论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