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z

《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豆瓣评分:9.3

内容简介

   “哲学是活的生命。”“哲学史就是哲学。”遵循“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本书从古希腊哲学一直讲到黑格尔哲学,突出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揭示不同哲学家出现的历史顺序与哲学概念发展传承的关系,展现了哲学史就是哲学概念演变的生命历程,而不是堆积以往哲学家思想遗骸的荒冢。

   作为一部讲演录,本书在作者多年讲授的“西方哲学史”通识课程基础上整理而成,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晦涩的哲学概念娓娓道来,并省去了引经据典之繁,可谓哲学入门书选择。此次修订版特别增加“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一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从英国经验论哲学和自然神论向德国古典哲学的过渡,弥补了初版之憾。

   每个人都是有哲学慧根的,哲学史的训练正是通过启发我们的睿智慧根使我们成长为具有独立批判精神的爱智者。

作者简介

   赵林,国家教学名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珞珈杰出学者,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西方文化、基督教思想史等,著有《黑格尔的宗教哲学》《西方哲学史》《西方文化概论》《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古希腊文明的光芒》《西方宗教文化》《基督教与西方文化》《浪漫之魂》等20 多部学术著作。在武汉大学长期开设“西方哲学史”“西方文化概论”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被誉为“四大名嘴”之一;其主讲课程“西方哲学史”“西方文化概论”“古希腊文明的兴衰”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

 

epubooks.top站是一个下载优质电子书的网站,书籍种类非常多,每个类目下的书籍资源都非常丰富,支持kindle、epub、mobi、azw3、pdf格式下载。以及在线阅读-epub,kindle,mobi,azw3,pdf格式!

一個下載優質電子書的網站,書籍種類非常多,每個類目下的書籍資源都非常豐富,支持kindle、epub、mobi、azw3、pdf格式下載。以及在線閱讀-epub,kindle,mobi,azw3,pdf格式!

=======================================================


记得收藏本站哟!每天都会更新
资源收集不易,还请帮忙点一点,是我的动力谢谢!!!!!!!!!!
如果有什么书本站没有,你也可以在评论处留言。我会第一时间去的!
收藏本站每日更新更多书籍!
                  TxT版------网盘密码1122
    azw3版------网盘密码1122
=======================================================
部分简介:

哲学有什么用?

▉哲学产生的原因

  哲学有什么用?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也是我在上课时同学们最爱问的一个问题。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哲学没落的时代,我常说,我们这个时代缺乏真正的哲学,我们很不幸,生活在这么一个没有哲学的时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我们也很幸运,因为一个没有哲学的时代是一个轻松的时代,一个使人可以像动物一样跟着感觉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不是崇高而是快乐。无论大家对这个时代的价值判断是褒还是贬,但是有一点是大家都必须承认的,那就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市场化的时代,一个浮躁的时代 ,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 ,人们学习任何东西,首先都要问它有什么用?”比如上大学,父母为你们选择专业,都会考虑学习这个专业,将来毕业以后有什么用。正因为如此,所以没有人愿意学哲学。如果有同学要问我,哲学有什么用?我就要反问你,你所说的这个“用”到底是指什么意思?如果是指实际的用途、功利意义上的用处,也就是说,哲学能够给你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那么我就会斩钉截铁地回答:哲学没有任何实际的用处!假如有一位教哲学的老师对你们说,你们学好了哲学,将来就一定会经好商、当好官,会在实际工作方面高人一筹。我认为,这位老师如果不是在骗你们,就一定是在骗自己。我从来就不觉得,学好哲学与经好商、当好官有什么直接的因果关系,哲学没有这么大的能耐,可以让你在商场上财源亨通,在官场上飞黄腾达。美国有一个哲学家詹姆士曾经说过:“哲学不能烤面包!”他的意思是说,哲学并不能给你带来什么实际利益。这一点,其实早在哲学产生之初就已经被注定了。

  那么哲学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个问题实际上在古希腊就有人考虑了。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就曾经分析过哲学产生的原因。在《形而上学》这本书中,亚里士多德探讨了哲学产生的前提问题,说明了为什么会有哲学。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别的学科都是与某种实际用途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说,研究物理学,是因为我们要了解自然的规律研究逻辑学,是因为我们要进行思考研究语言学和修辞学,是因为我们要把语言变得非常有力、优美。这些当然都是非常实际的用处。但是哲学产生的情况却不同,它是完全超越了实际用途的。那么哲学是怎么产生的呢?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产生必须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惊异,另一个则是闲暇。

  惊异,就是当我们面对大自然、面对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时,往往会对世间的万千气象产生一种惊奇。惊异感是人类的一种非常好的素质,动物很少会有惊异感,动物只有恐惧、警觉之类的感受,它不会在没有事或者没有威胁的时候,产生出惊异感。只有人才会在面对不解现象时产生惊异,才会在面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时提出各种问题。这种由于惊异而产生的问题意识构成了哲学思想的开端,由惊异中才逐渐产生了哲学。

  但是亚里士多德又认为,只有惊异还是不行的,人还必须有闲暇。我们总是记得前面一句话,忘了后面一句话。闲暇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吃饱了饭没有事情干。大家都知道,古希腊社会是奴隶社会,有一批吃饱了饭没事做、衣食无优的人,这种闲暇使他们可以去胡思乱想,去考虑那些虚无缥渺的问题。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要是没有闲暇,每天为五斗米而忙碌,你肯定不可能有心思去思考哲学。换句话说,这个闲暇就是指,当你在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的时候,才会去考虑哲学问题。在西方,自从亚里士多德提出这种观点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学习哲学是精神贵族们的事情,这些精神贵族们没有什么事可干,他们也不需要为稻粱谋,不需要为了维持生活去赚钱,在这种没有后顾之优的情况下,就会选择哲学。因为他觉得哲学很崇高,是一门纯粹思辨的学问,一门形而上的学问,不沾染丝毫的尘埃。以往的哲学家们对待哲学确实是抱着这样一种态度,所以我们一直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哲学产生的原因是惊异和闲暇。在古希腊,最早出现的一批哲学家们,几乎全部都是自由民,这些自由民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叫做奴隶主,因为古希腊的自由民都有奴隶。而在奴隶中却没有哲学家,因为奴隶们顾不上思考哲学问生计而操劳。

  从今天的情况来看,当哲学与谋生、求职、经商、升官等活动联系起来时,当我们以为学习哲学可以在这些实际的方面有所用处时,我们已经不配谈论哲学了。如果亚里士多德复活了,他一定会认为,我们对待哲学的这种态度恰恰表明我们已经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奴隶的位置上,而奴隶是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哲学思维的,他首先考虑的是现实的生计问题。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哲学产生的原因时,曾经明确地表示,别的学问都是为了要掌握一门一技之长,用于生活中的某个实用目的;只有哲学本身没有实用目的,哲学是超越实用目的的,是一门“没有用”的学问。你要问学哲学的目的是什么,那么亚里士多德会告诉你,学哲学没有实用意义上的目的,它超越了实用目的,因为学习哲学、掌握智慧,这本身就是人生最高的目的。

  在亚里士多德以前,曾经有一批哲学家,叫做智者派,这些智者教人们一套辩论的技巧以及思考的智慧。大家知道,哲学一词的英文是philosophy ,这个词在希腊语里的原意就是“爱智慧”,sophia就是智慧。而智者认为自己就是掌握和传授智慧的人,因此他们自称为“sophist”,就是“有智慧的人”或者“智者”。从这个称呼可以看出来智者们很狂妄。智者认为,智慧是一种可以用来赚钱的东西,我教你们智慧,你们掌握了智慧以后,可以用它来打官司、搞政治辩论等等,从而给你们带来实际上的好处。因此智者们教人辩论术是要收钱的。后来,比智者们稍晚一点的另外一个伟大的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就非常轻蔑智者,把他们称为“批发和零售灵魂食粮的人”。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对待智者的态度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他们都看不起智者。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智者就是靠一种似是而非的智慧赚钱的人,而这种教人一套诡辩的技巧并以此来谋生和赚钱的做法,恰恰违背了哲学的本意。所以,在古希腊曾经有过这种观点:如果你把哲学当作可以使人谋生的一技之长,以此教授给别人,并以此来赚钱谋生,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卑劣的行为。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哲学既然产生于闲暇,当然也有惊奇,所以哲学从来就没有实用性的目的,它关注的对象都是超越于实用目的之上的最高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我刚才说的形而上学,或者“道”,这才是哲学关注的东西。哲学应该关注这个东西,而这个东西确实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没有什么实用目的。

  所以,在古希腊的哲学中,至少是主流哲学家中,就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也就是说,学习哲学这门学问,只是为了陶冶性情,从中体验一种快乐,把握一种智慧 ,从而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你问我哲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假问题,因为哲学、智慧这些东西本身就是目的,目的本身还会有什么用?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哲学又是无用之大用。当你真正进人哲学思维的境界时,你会感受到一种彻心透骨的豁达和愉悦;当你面对哲学家们所谈论的智慧的时候,你会产生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这就是哲学之大用了,它让你体验到一种精神的快乐。如果你要再追问说:这种精神上的快乐又有什么用?那么我只能反问你:听一场贝多芬的音乐会有什么用?它能让你填饱肚子吗?能给你带来荣华富贵吗?如果你所理解的用处仅仅是指物质方面或者肉体方面的用处.,那么我可以斩钉截铁地回答你,哲学没有任何用处!但是,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灵魂、有精神追求的生灵,那么哲学所带来的智慧和知识本身就足以使精神怡然自得,再要追问它有什么用岂不是贬低它了吗?所以,在西方,从很早的时候开始 ,哲学家们就已经表达一种对待哲学的基本态度,那就是学以致知的态度——学习哲学的目的只是为了求知,而不是为了致用。

▉“学以致知”与“学以致用”

  中国人民大学有一位已经去世的老先生,是我国西方哲学学界的一位泰斗级人物,苗力田先生,他一辈子研究西方哲学,晚年又参悟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在他80多岁高龄的时候,在西南师范大学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作了一个总结性的发言。苗先生说:我一辈子几十年学习西方哲学,后来又参悟中国哲学,最后得出了一个比较性的结论,我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这两种哲学。我认为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特点是“重现世、尚事功,学以致用”,而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的特点恰恰相反,是“重超越、尚思辨,学以致知”。西方哲学的显著特点就是沉溺于纯粹思辨,喜欢追问事物背后的本质,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知识,而不在乎功用。苗先生特别强调说,这是他研究了一辈子中西哲学,最后得出来的结论。

  我非常同意、也非常推崇这个观点,我认为,苗先生真可谓是一言以蔽之,精辟地说明了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别。中国哲学也讲大道,也讲一种内在超越,但是实际上更多的是注重人生的关怀和现世的伦常,所以中国哲学所强调的很多东西都与经世致用联系在一起,一门学问如果无利于道德教化,无利于建功立业,那么这门学问是没有用处的,就是所谓的屠龙之术。中国古代有一个寓言,说一个人花了千金,学了三年,学会了屠龙,结果却一无所用,为什么呢?因为没有龙给你屠。因此在中国大凡学了没有用的东西,就被叫做“屠龙之术”。根据这种观点,哲学在今天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里,对于同学们以及你们的家长来说,就是“屠龙之术”。正是因为如此,现在高考很少有人第一志愿会报哲学系的。在我们哲学系上学的大多数同学都是由于没有办法,考分不够,不得已从别的专业调剂到哲学系来的。有些同学后来可能慢慢会对哲学感兴趣,有些同学可能一辈子也对哲学产生不了兴趣。这〜件事也怪不得同学们,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就是一个讲究实利、讲究功用的时代,所以哲学这种“无用之学”就像一个怪物一样令人厌烦,没有几个人会对哲学感兴趣。以至于我们这样教哲学的人在外面与别人聊天,别人问你是学什么的,我只能说自己是学哲学的,但是总是要加上一句,不是搞政治的,是学西方哲学的,甚至还要说是学基督教哲学的。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在一般人眼里,一个学哲学的人就好像是一个很古怪的怪物一样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就是屠龙之术,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我们由于是在中国文化的环境和氛围中长大的,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本来就有经世致用的巨大惯性,再加上我们这个时代的急功近利特点,所以哲学成为一门冷僻之学,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我看来,最可怕的事情还不在于没有人喜欢学哲学,而在于硬要把哲学这种“无用之学”派出各种实际的用场来,这样就更加糟糕了。以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来处理哲学,可能会导致两种正好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就是大家今天所看到的,由于哲学没有用,大家都不去学它还有另一种倾向,在座的同学们没有体验过,那就是“文化大革命”时候的情况,那时候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学哲学的热潮,人人都争先恐后地学哲学,“种田里面有哲学”,“炼钢里面也有哲学”,什么都与哲学挂上了钩,哪怕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也能夸夸其谈地大讲哲学。大家见面谈哲学就像拉家常,报纸上连篇累牍的都是工农兵谈哲学的体会。今天反思起来,这种哲学的热潮恰恰是哲学的耻辱,如果把哲学变成一种“学了就要用”、“立竿见影”式的东西,学了哲学就可以多产出粮食,多炼出钢铁,这难道不是对哲学的一种亵渎吗?这种态度从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在热捧哲学,实际上却是在戕害哲学,把哲学变成了一种功利之学和势利之学,抽掉了哲学的高贵的精神特质,把它变成了一副包治百病的狗皮膏药。因此,哲学的狂热甚至比哲学的冷漠更加表现了哲学的悲哀,如果一个社会中人人都大谈哲学,那么这一定是一个疯狂的社会,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哲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阳春白雪式的学问,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对哲学感兴趣。哲学所关注的基本问题,永远都是超越于实用层面的,它不可能“学了就要用”。所以我刚才说过,一位教哲学的老师如果对你们说,学了哲学就能更好地当官、更多地发财,他一定是在骗你们或者跟你们开玩笑,大家千万不要当真,笑一笑而已。

▉改变环境与改变自身

  所以我提醒大家,你们不要指望哲学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哲学确实是没有用的。但是我同时也要说明一点,所谓“用”,它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实用或者功利意义上的“用”,就是直接带来物质利益的用处。比如说,学习法律、学习经济管理,它们能给你带来实际的好处,使你成为一个律师、一个总裁,从而干大事、赚大钱。学习计算机、学习生物工程等专业,情况也是如此,它们可以给你带来实际的好处。那套知识你学会了以后,在日后的工作中再把它转卖给你的老板、你的上司,从而可以换得钱财、地位、名誉等等,你就可以利用这些东西来改善你的生活状况,从而改变你的生活环境。因此,这种意义上的“用”,说到底就是改变环境之用。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的,环境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一切实用性的学问或知识,如法学、经济学、计算机等等,它们的主要用处就是改善我们的物质条件,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比如说,你是学会计学的,面对一套一套会计学理论,实际上你并不爱好它们,你只是把它们当作一种谋生手段。大学毕业以后去当一个会计师,把所学的这些理论运用在你的工作岗位上,运用得好,你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地位,成为高级会计师,赚到很多的金钱。然后你用金钱来改善你的生活环境,住好房子,买名牌衣服,大家都很羡慕你。于是,你在精神上、心理上就会感到非常快乐、非常幸福,你就会说,学会计学确实是有用的。

  但是,当你这样感受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这种快乐感和幸福感是绕了一大圈才实现的?你首先要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金钱和地位,然后再用它们来改善你的生活状况,最后才能从自己的享受和别人的羡慕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我们除了要面对环境之外,同样也必须面对自身。我们的快乐感和幸福感,既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实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变自身可能比改变环境更加重要,因为一个人永远只能活在自己的感觉和思想之中,只能活在自身之中,环境必须通过自身才能被感受到。世界就是你眼中的世界,你有什么样的眼光,你就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因此改变你的眼光,你实际上就改变了世界。在同学们看来,这个观点可能有唯心主义之嫌。但是我们强调,哲学的最大用处就在于改变你自己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如果你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改变了、提高了,那么你对世界的看法肯定就和别人不一样,你就会看到更广阔的领域、更深刻的奥秘。这就是“用”的第二种意义,即精神上或心理上的用处。这种用处可以使你在精神上保持一种高屋建瓴的姿态,使你不用绕刚才那个大圈子就能够直接体验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快乐。事实上,当我们赚了钱去买好吃的食物、好看的衣服等等 ,然后再用这些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最终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快乐感和幸福感这与我们去欣赏一场美妙动听的音乐会、阅读一段优美感人的散文诗和进行一次启迪智慧的哲学思辨,从而直接从中体验到心理上的快乐和精神上的愉悦,二者不过是殊途同归罢了。

  这样看来,哲学的用处恰恰就在于使我们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直接感受到一种心旷神怡的快乐与幸福。当别人由于环境的限制而苦恼时,你却会因为自身素质的提高而在精神上感到豁达和愉悦。虽然你并没有改变环境本身,但是你却把自身改变了,从而也就改变了你眼中的环境和世界。世界是什么?一个真实、客观的世界无非就是你眼中所看到的世界,你思想中所思考的世界。离开了你的感觉、你的思维,世界本身的所谓客观性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固然不能像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那样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说,存在的意义是离不开我们的感受和思维的。世界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它的意义却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世界的存在只有在你的感受中、在你的思维中,才是有意义的。一块石头,对同学们有什么意义?但是对于一个地质学家来说,就有意义了。这不是因为石头本身有什么变化,而是因为人不一样了,主体不一样了。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个东西的时候 ,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而这种不同的主观感受可能比那个所谓的客观存在本身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更大。因为我们是活在我们的感受之中,而不是活在纯粹客观的世界之中。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正因为它太简单了,乃至于我们都注意不到。就像我们永远都注意不到自己的眼睫毛一样,因为它离我们的眼睛太近了。眼睛往往看不到离自己最近的东西,同样,一些最深奥的道理也往往不为人的理性所注意,因为它们其实就是最简单、最朴素的道理。我常常对一些问我哲学有什么用的同学说:“其实你想一想,这个世界说到底不过就是你眼中的世界,如果你的眼光改变了,你眼中的世界当然也就改变了。”哲学就是帮助你调理、改善、提高自己的眼光的学问,就是改变你自身、而不是改变你的环境的学问。这样一来,哲学的用处就充分显现出来了。如果你有了这样一种深刻的反思,你就不会去随波逐流,不会在乎别人怎么看你,你就会像但丁所说的那样:“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这时你就能体会到心灵的自由,以及与这种自由相伴随的快乐与幸福感。只有当你达到了这种精神境界,你才知道哲学到底有什么用。哲学使人学会换位思维,使人学会像柏拉图所说的那样不断地在认识过程中“转向”,从而摆脱偏执而走向超脱,摆脱流俗而走向明智,这种心旷神怡的精神境界甚至能够延年益寿。大家看一看希腊哲学史,希腊哲学家大多是长寿的,这或许也是哲学的重要用途之一吧!

  由此可见,哲学与其他实用性学科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其他学科的知识都被用来改变环境,哲学的智慧却被用来改变自身。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改变自身比改变环境更加重要。这种观点或许会使同学们把我看作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其实我既不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我是一个怀疑主义者。当然这是一种“有教养的怀疑”,我老是处在一种怀疑和批判的意识中,唯心主义也好,唯物主义也好,对我来说,都需要进行怀疑和批判。但是我觉得,一个人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注重提高自己的主观素质,比起改变自己的客观环境来,可能更为重要。

  我平时喜欢讲悲剧,哲学就是一场崇高的悲剧。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悲剧,悲剧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一个人要想一辈子不经历悲剧,那是不可能的,除非这个人根本就没有生活过。只要你生活,你就会遇到悲剧,一种没有经历过悲剧的人生才是真正悲惨的人生。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悲剧,而在于你如何对待悲剧。如果仅仅把悲剧当作一件悲惨的事情,你本身也就成为一个很悲惨的人了。但是你如果有一种哲学的素养,有一种超脱的姿态和深邃的睿智,你把悲剧看作是人生中的一些必然性插曲,这些插曲有时候还具有几份崇高的色彩,它们会带给我们一些深刻的启示,那么你就会对人生的悲剧采取一种一笑置之的态度。这种态度,从贬义上来说,可以叫做阿Q精神但是从褒义上来说,就是一种极高的哲学素养。这也就是所谓“大智若愚”的道理。这样一种在怀疑和批判的氛围中生长起来的哲学素养,正是我要通过讲授“西方哲学史”课程来为同学们培育的。

  我们这门“西方哲学史”课程,只讲到黑格尔为止。同学们在听课过程中会发现 ,在西方2000多年的历史中,唯心主义的观点是绝对的主流。在西方哲学史上,当一个人被别人说成是唯心主义者,或者他本人以唯心主义者自居的时候,人们通常都会对他肃然起敬。反之,如果被说成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就很悲惨了。在西方文化的特定语境中,“唯物主义”一词是什么意思呢?它是指一个人只追求肉体的快乐,只追求物质的利益,而完全忽略了精神的追求,这就叫唯物主义。当然,这和我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说我

  们是唯物主义者,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上来说的。但是一直到黑格尔为止,西方哲学史上很多人都自称为唯心主义者。虽然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概念是在17世纪才产生的,但是在此之前,西方大多数哲学家的观点都更接近于唯心主义。在17世纪以后,西方绝大多数哲学家,也都希望别人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唯心主义,只有法国18世纪的一批哲学家 ,他们公开地宣称自己是唯物主义者。就此而论,他们是非常有勇气的,在唯心主义占主流的文化环境中公然宣称自己是唯物主义,这确实是需要勇气的。近代以来,法国人素来是比较有勇气的,他们在许多事情上都敢为天下先,但是他们的观点却比较肤浅,这是与同时代的德国人相比而言的。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出现之后,德国古典哲学又回到了唯心主义的传统。比如康德的哲学,就是一种批判的唯心主义。费希特的哲学也是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费希特甚至认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两个不同层次。当你对世界缺乏深入认识的时候,你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物质的,你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当你的精神发展到一个高度,哲学认识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物质现象说到底只不过是精神或自我意识本身的一种外在化,这时你就会成为一个唯心主义者了。谢林也是一个自觉的唯心主义者,他的代表作的名字就叫做《先验唯心论体系》。而到了黑格尔,就更加狂妄了,黑格尔把自己的哲学称为绝对唯心主义。他认为他的哲学既不是主观唯心主义,也不是客观唯心主义,而是绝对唯心主义。绝对唯心主义是什么意思?就是主观加客观,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 ,这就是绝对唯心主义。也就是说,这种绝对唯心主义把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天上和地下都一网打尽了。所以,马克思的伟大功劳就是把黑格尔哲学整个颠倒过来,马克思公开承认,自己是唯物主义者。马克思和黑格尔的整个方法是基本一致的,即辩证法但是马克思与黑格尔不同的地方在于,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是头足倒置的。正因为黑格尔是头足倒置,是头朝下的,所以黑格尔看到的整个世界都是反过来的,而马克思则要把它重新颠倒过来,把颠倒的世界再颠倒过来,这样就导致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所以我们说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有一种很深刻的思想根源,它是西方哲学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是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由此看来,不了解西方哲学的整个发展过程,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我们这门课只讲到黑格尔为止,至于马克思的哲学,那是另一门课程的内容。

发表评论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