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愛缺席epub-pdf-mobi-txt-azw3 - Epubooks.top
書名:如果父愛缺席
格式:EPUB/MOBI/AZW3
內容簡介:
壹:父愛缺失的人會是什麽樣?
需要勇氣時總感到恐懼,需要前行時總選擇退縮,需要決策時總會 因猶豫誤事——逃避、社恐、沒主見、自卑、神經質、討好思維、不敢展現自己……90%的人生短板,都源於父愛缺席!
工作上:容易處不好和領導的關系;
情感上:容易缺乏魅力。女性無法自控地“作”,男性成為“媽寶男”;
生活上:做事沒主見,遇事習慣性逃避;
婚育後:容易把父愛缺席的特質傳遞給下一代!
總之,你會成為一個內心沒有力量感,且會影響你的下一代。
貳:我們的父愛為何會缺席?
如果你的父親經常莫名其妙地發火,經常情緒化,吼你、揍你,甚至挖苦你、挑剔你;
如果父親對你總是漠不關心,無法溝通;
如果父親總是跟你母親吵架,父母之間互相說壞話;
如果母親太強勢,總是嫌棄、看不上父親……
那麽,你心中的父愛能量就會缺失。
叁:如果父愛缺失已成定局,該如何補救?
父愛是力量的起源,但並非力量本身。對成年人來說,真正的心靈支柱是內心的父親形象,而非現實中的父親。不管現實中的父親還在不在身邊,只要你能夠深刻理解父愛,就可以重新聯結父愛。無論一個人原生家庭是好是壞,你都可以選擇成為一個好父親、一個好母親,阻止父愛缺席的創傷延續,給予後代選擇命運的力量。發掘出屬於自己的量,才能真正做到改善我們的工作、情感和生活模式。
肆:國內首部深刻解讀父愛影響人生模式的書
從心理學的專業視角,解析父愛如何影響人生模式的書,本書是拓荒者。
作者胡慎之自己就是一個父親,他從父親的角度談父愛,感受和體會都深入而自然,在書中分析了父愛缺席的原因和應對的方法,幫助人們重塑內心的支柱,活出完整的自己。
此外,胡慎之20多年的咨詢經驗和理論積累,讓本書幹貨滿滿。
作者簡介:
胡慎之,兩個孩子的父親,“父親角色”研究專家,“向日葵爸爸”創始人,幸福家庭平臺紳塾創始人。
胡慎之老師是一位著名的關系心理學家,中國影響力TOP50的心理學家之一。他擁有20年的咨詢實踐經驗,15000小時的個案經驗,曾擔任《蔡康永情商課》首席專業顧問、CCTV《心理訪談》特邀嘉賓。
=======================================================
记得收藏本站哟!每天都会更新
资源收集不易,还请帮忙点一点,是我的动力谢谢!!!!!!!!!!
如果有什么书本站没有,你也可以在评论处留言。我会第一时间去的!
收藏本站每日更新更多书籍!
资源地址:网盘密码1122
=======================================================
部分摘錄:
父親角色的空前危機
2015年,網上出現了一個新名詞,叫“隱形單親媽媽”。它說的是許多完整的家庭裏,由於爸爸的“不作為”,媽媽猶如離了婚的單親媽媽,獨自撫養小孩。
2017年,這個概念升級了,變成了“喪偶式育兒”。這是一個精準而惡毒的描述。畢竟離婚的單親家庭,父母只是不在一起住了,媽媽還可以平靜地生活。“喪偶式育兒”說的則是一個打雞血的媽媽和一個拖後腿的爸爸。妻子只當丈夫已經死了,自己要是不多打幾管雞血,怎麽執掌家庭、管教小孩?
2018年,育兒鄙視鏈又刷出了新底線,爸爸對家庭的作用變成了“詐屍式育兒”。爸爸死了就死了,媽媽打幾管雞血,一個人也能養好小孩,最可恨的是爸爸死還沒死透,跳出來起反作用。
這些撲面而來的怨氣,讓父親的角色陷入了稍顯尷尬的境地。
爸爸的作用不被媽媽承認,也不被孩子認可,爸爸對家庭的意義究竟是什麽?父親的角色在這個時代還有存在的空間嗎?
包工頭?還是建築企業家?
我有一個來訪者,他有一個關於“爸爸的煩惱”的故事。
這個爸爸在男性的世界裏是非常成功的。他常常說:“放眼望去,跟我差不多的人裏面,我是最棒的一個。”他管理的建築企業有上萬名員工。社會地位也好,經濟收入也好,在世俗的眼光中,無論怎麽看,他都是一個成功者,受到各方的尊重。
這個人生贏家來找我時,帶著一個很大的煩惱:他的兒子在家裏竟然不叫他爸爸。他這個青春期的兒子經常跟他媽說:“哎,那個男人在不在?那個男人不在的時候,我再回來。”
人生贏家在自己兒子的眼裏就是“那個男人”。他的男性價值很高,但是他的父性價值卻似乎沒有發揮出來。所謂的父性價值,指一個男人承擔父親的角色,給孩子陪伴、鼓勵和支持的價值。這個人生贏家的父性價值不算高,所以孩子對他比較排斥,這就是他的煩惱。
這裏面還有個特別有趣的事,他發現兒子跟他一樣,是個倔脾氣,兩個人待在一起就要吵架。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無論我說什麽,兒子都要跟我對著幹。”他有時候也會反省,是不是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方法出了什麽問題。
我問這個企業家:“那你是怎麽對待兒子的呢?”他說,其實在兒子成長的過程中,他並沒有怎麽陪伴,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商場打拼。他的太太就成了全職太太,兒子遇到什麽問題,也都是找媽媽去解決。他雖然給這個家提供了經濟支持,但是在家裏,尤其是在兒子面前,他就是一個多余的人,像一個被拙劣的導演生硬地安插進這個家裏的角色。
這個人生贏家還講了他父親的一個故事,他說他父親沒什麽本事,十裏八鄉的人都看不起他的父親。這個沒有尊嚴的人還經常喝得爛醉,對家庭的貢獻幾近於零。家裏的生計都是靠他媽媽的努力和親戚的支援。他從小就非常厭棄這個被人看不起的父親,發誓自己絕對不能成為父親那個樣子。長大以後,他變成了父親的反面,成了一個非常成功的人。
他的媽媽遇到了一個那麽糟糕的丈夫,一定受了很多苦。作為唯一的兒子,他過早地成長起來,自然而然地就成了這個家裏的頂梁柱,成了他自己心目中的完美男人的樣子。
如今,他發現他的兒子非常不認同他。他就感到很恐慌,生怕兒子是不是跟他當年一樣,也在心裏鄙視他,立誌要成為他的反面。
說起兒子究竟是怎麽鄙視他的,他說兒子把他叫作“那個男人”。有時候,他帶兒子去見建築行業的圈內人,兒子都是冷笑著說:“那些包工頭。”
“我在他眼裏可能也是一個包工頭吧。”這個男人說,“實際上,無論我讓他做任何事,他都是冷笑著和我對著幹,所以我很焦慮。我想我跟我兒子的聯結一定是出問題了,或者根本沒有聯結上。我希望兒子能夠繼承我的事業,但是現在我懷疑不要說子承父業,讓兒子尊重、喜歡並接手我的事業,就連建立起正常的父子關系,看起來都特別困難。我仿佛看到了當年我跟我父親的樣子,我們之間的‘根’已經斷了。”
男性價值≠父性價值
這個故事大概也是很多陷入存在感危機的爸爸們共同的困惑。
被兒子叫作“那個男人”的建築企業家,一直在供養自己的家庭,他正常地發揮著男性價值,但是男性價值不等於父性價值。不被子女認可,本身就是一個對自我身份的重大挑戰,也會讓爸爸對自己的男性價值產生懷疑。
在傳統的中國家庭裏,父親是家庭資源的提供者,家庭資源有可能是物質財富,也有可能是社會地位。為了在社會中獲取資源,父親們往往很忙碌,他們不得不犧牲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就像那位建築企業家一樣,他們的困惑是:“我是愛我的孩子的,但是我真的沒有很多時間陪伴他們。”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裏,第一男主角陳老爺自始至終幾乎沒有露過正臉,但他對全家的影響力可謂無處不在。
有一個中年女性來訪者說過一件事,她小時候住在軍隊大院裏,每天傍晚,大人們都要去進行政治學習,這個時候她就跟著小夥伴滿院子瘋跑。但是只要聽到誰大喊一聲“×××,你爸來了”,她就馬上一溜煙跑回家,拿個小板凳到廚房裏跪下來,主動請罰。
一個父親的影響力跟他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關,但並不都是正相關。
號稱“國民老公”的王思聰,其爸爸王健林一度是中國首富。王首富給了兒子一些錢,讓兒子想做什麽就做什麽。對於兒子表示不想接手他的萬達集團,王首富也“深表理解”。再譬如美國總統特朗普,他幾任太太的子女如今都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作為中國、美國的首富階層,成功人士陪伴孩子的時間,不會比普通人更多,但他們對子女的影響力卻是無可替代的。
世界十大頂級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訓。
政治世家肯尼迪家族對子女的訓誡包括:“父母要經常向孩子講述他們在事業上發生的事”“幫助孩子培養守時的好習慣”“兄弟姐妹之間要形成和睦相處、互相幫助的良好家庭氛圍”。
西雅圖銀行名門世家蓋茨家族的家訓包括:“父母要幫助孩子開創人脈網絡”“接納別人的缺點,結交誌同道合的朋友”等。
《貨幣戰爭》中提到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家訓包括:“教育子女擁有正確的金錢觀”“堅持不是兒子就不參與經營的原則”。
這些百年顯貴家族的家訓立意各有不同,不能用簡單劃一的標準去評判,但他們做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讓這些訓誡,或者說家族的“三觀”被傳遞下去,傳授給孩子生存的法則和生存的技能。而家庭或者說父親角色與母親角色存在的價值也正在於此。
被媽媽趕出家門的爸爸
對當代的爸爸們來說,他們在家裏的地位開始邊緣化的時間,大概要追溯到“超級媽媽”誕生的年代。
20世紀中葉,因為人口的原因,我國提出了“英雄媽媽”的概念,隨之產生的還有一句話——“婦女能頂半邊天”。
當我們提出“英雄媽媽”和“婦女能頂半邊天”時,“超級媽媽”就出現了。“超級媽媽”既能生養小孩,還能工作賺錢,婦女的社會價值被提升到空前的高度。誠然,工業化的進步使很多體力勞動被機械取代,男女在工作上由體能拉開的差距開始減小。參加到勞動中賺取報酬的女人們開始提出“女性獨立”的觀點。一個獨立的女性不僅有家庭職務、社會職務,還要有“自我價值”。
“超級媽媽”追求的是自我價值和自我實現。在一個家庭裏,要滿足不斷膨脹的自我價值,媽媽們就會否定爸爸對家庭的價值,否定小孩自我成長的價值。她們會強調,“我兒子能考上××中學,能拿奧數獎牌,全靠我每周陪他去上課,陪他一起寫作業”,“為了養好這個孩子,我自學成才,甚至拿下了幼師資格證”。當這種自戀式的感動成了一種普遍的風尚時,“超級媽媽”們就理所當然地把孩子的自我價值也攫取到自己的名下,讓孩子變成她們實現自我價值的工具。
她們會跟人抱怨自己的丈夫:“他完全幫不上忙。”或者在孩子面前說:“你看你爸,一點兒用都沒有。”當一位丈夫被妻子這樣指責時,父親對家庭的意義就已經被孩子的媽媽否定了。男人最害怕的就是聽到“你不行”,在做父親這件事情上也一樣。一個女人對她的丈夫說“你沒用”“你不行”,這就是對他最大的否定。“嫌棄”同時也成了婚姻的第一殺手。她們傳遞著一種態度:在這個家庭裏,你是沒有價值的,你的存在只會給家裏的其他人增添麻煩。
“超級媽媽”在強調自己無所不能的同時,不斷強化了兩種意識:一個是否定父親這個角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價值;另一個是否定孩子的價值。通過這種“雙重否定”,“超級媽媽”強化了自己對家庭的價值,強調了自我價值。
遭到否定的父親角色,最終只能蛻變為家庭中的擺設。這就好比在一個工作團隊中,當一個人提供的價值被認為對團隊的發展毫無幫助時,他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過:“爸爸在一個家裏的首要任務是要讓自己活下來。”意思是,爸爸首先要讓父親這個角色活下來。
正如開篇所講的那個故事,在很多家庭裏,爸爸變成了一個給錢的家夥,在孩子心裏變成了“那個男人”。給錢只是體現了這個男人的男性價值,而不是父性價值。單純依靠男性價值,父親這個角色是無法在家裏活下來的。被媽媽邊緣化的爸爸,被從家裏“趕走”的同時,還背負了不負責任的惡名。在成為“超級媽媽”的路上,媽媽們一邊驅趕了爸爸,一邊感慨自己的悲壯。這就有點兒像一邊用保溫杯泡枸杞菊花茶,一邊繼續熬夜玩手機。如果孩子的成長符合大家的期待,媽媽就會把功勞都歸到自己的身上。反之,假如孩子有錯,媽媽就會說:“我一個人帶孩子,你還想怎樣?”
從社會生產的角度來說,讓女性參加工作,有助於提高社會整體生產力。工業化大生產與信息時代的來臨,讓女性和男性的勞動力差別降低,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這個趨勢還將加劇。然而,從關系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在一個家庭裏,父職和母職1缺一不可,不能互相替代。
相生相克的父職與母職
在一個正常的家庭裏,父職和母職是相輔相成的。母職一旦變強,父職就會變弱,如同陰陽平衡、相生相克的道理。古時候講“夫唱婦隨”,重點不是主次關系、權位序列,其核心是父母各自承擔不同的家庭功能,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賦予他們不同的能力,最終使子女形成完整的人格。
所謂人格,是指一個人的性格、氣質和能力特征。一個孩子人格的形成,是母職和父職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心理學上的定義來說,女性為孩子提供安全感及依戀關系。對於3歲以內的孩子,媽媽是其生命初期最重要的人。現在很多遇到心理問題的人都會強調自己沒有安全感,跟什麽人都建立不起和諧的親密關系。那就是因為早年媽媽疏於對他們的照料。比如說,在嬰兒時期,孩子餓了,媽媽沒有及時哺育,孩子就會陷入恐懼當中,他可能會想:“我可能已經被拋棄了。”成年後,當伴侶沒有及時回復信息或者報告行蹤時,他們的無意識就像一部電影被按下了播放鍵,所有關於“可能已經被拋棄”的片段就會開始在心裏播放。雖然他們並不能真的“看到”這樣的畫面,但是來自記憶深層的恐懼卻會占據他們的身心。這就是“沒有安全感”的來源。
知名作家郭敬明在一次訪談中說過,一條消息發出去,假如伴侶3分鐘都沒有回復,他就覺得難以忍耐,雖然他也知道對方也許是在洗澡、在過隧道,卻無法遏制自己產生這樣那樣不好的感覺。從心理學角度看,安全感跟金錢、職業、性別關系不大,安全感是媽媽在生命之初賦予孩子的一件禮物,如果孩子缺失了這件禮物,在其一生中就有一個揮之不去的噩夢。
父職包括供養、護佑、規訓、傳道、勝利,簡單地說,就是教育孩子成為一個什麽樣的人。所謂傳道,就是通過言傳身教傳遞價值觀。以前我們常說“子承父業”,孩子繼承的不僅是一份家業,也是一個家族的傳統和家規。孩子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很大程度上是爸爸傳遞給他的。
電子書版權歸原作者及出版社所有,請在下載後24小時內刪除。
若有違反您個人權益,請留言反饋刪除相關信息。
0 评论